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5-18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8-23页 |
1.2.1 甲玛矿区构造特征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甲玛矿区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冈底斯东段隆升剥蚀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25-26页 |
1.5 论文创新及特色 | 第26-2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 | 第27-41页 |
2.1 区域地质 | 第27-35页 |
2.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 第27-28页 |
2.1.2 区域地层 | 第28-31页 |
2.1.3 区域岩浆岩 | 第31-32页 |
2.1.4 区域构造 | 第32-33页 |
2.1.5 区域矿产 | 第33-35页 |
2.2 矿床地质 | 第35-41页 |
2.2.1 矿区地质 | 第35-37页 |
2.2.2 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地质特征 | 第37-41页 |
第3章 实验测试方法 | 第41-44页 |
3.1 锆石U-Pb测年 | 第41页 |
3.2 全岩粉末地球化学测试 | 第41页 |
3.3 石英和方解石EBSD组构分析 | 第41-42页 |
3.4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 | 第42页 |
3.5 磷灰石和锆石(U-Th) /He低温热年代学 | 第42-44页 |
第4章 矿床构造变形与矿化特征 | 第44-65页 |
4.1 甲玛滑脱带(JMD或GD2)构造变形特征 | 第44-55页 |
4.1.1 甲玛滑脱带野外构造特征 | 第45-50页 |
4.1.2 甲玛滑脱带形成时限 | 第50页 |
4.1.3 石英和方解石EBSD组构分析 | 第50-53页 |
4.1.4 构造变形温度 | 第53-55页 |
4.2 钻孔岩芯构造特征 | 第55-58页 |
4.3 矿床矿化特征 | 第58-62页 |
4.4 矿床构造与成矿作用 | 第62-63页 |
4.5 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矿床岩石成因研究 | 第65-96页 |
5.1 岩石学特征 | 第66-70页 |
5.2 成岩成矿时代 | 第70-74页 |
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74-81页 |
5.3.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74-78页 |
5.3.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78-80页 |
5.3.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80-81页 |
5.4 岩石成因与成矿作用 | 第81-86页 |
5.4.1 岩浆来源 | 第81-85页 |
5.4.2 岩浆成矿作用 | 第85-86页 |
5.5 小结 | 第86-88页 |
附表 | 第88-96页 |
第6章 含矿斑(玢)岩低温热年代学 | 第96-110页 |
6.1 样品描述 | 第96-97页 |
6.2 实验结果 | 第97-102页 |
6.2.1 锆石和磷灰石(U-Th) /He(ZHe和AHe)结果 | 第97-98页 |
6.2.2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结果 | 第98-102页 |
6.3 热历史模拟 | 第102-103页 |
6.3.1 模拟限定 | 第102页 |
6.3.2 模拟结果 | 第102-103页 |
6.4 讨论 | 第103-108页 |
6.4.1 与驱龙、拉抗俄矿床的热演化史对比研究 | 第103-106页 |
6.4.2 甲玛、驱龙以及拉抗俄矿床与冈底斯东段隆升的关系 | 第106-108页 |
6.5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7章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110-119页 |
7.1 区域成矿构造背景 | 第110-113页 |
7.2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113-119页 |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119-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3页 |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