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主要缩略语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4页 |
1 叶围微生物 | 第15-20页 |
1.1 叶围生态环境 | 第15-17页 |
1.1.1 叶表物理形态 | 第16页 |
1.1.2 有机质 | 第16-17页 |
1.2 叶围微生物群落 | 第17-18页 |
1.2.1 叶围微生物群落构成 | 第17页 |
1.2.2 叶围细菌群落多样性 | 第17-18页 |
1.3 叶围细菌与植物互作 | 第18-20页 |
2 根际微生物 | 第20-30页 |
2.1 根际环境 | 第20-22页 |
2.1.1 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状况 | 第20-21页 |
2.1.2 矿物营养元素 | 第21页 |
2.1.3 有机质 | 第21-22页 |
2.2 根际微生物群落 | 第22-26页 |
2.2.1 根际微生物群落构成 | 第22-23页 |
2.2.2 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第23页 |
2.2.3 根际微生物群落检测方法 | 第23-26页 |
2.3 根际细菌与植物互作 | 第26-30页 |
2.3.1 根际有害细菌 | 第27页 |
2.3.2 根际有益细菌 | 第27-30页 |
3 内生微生物 | 第30-41页 |
3.1 植物内生细菌群落 | 第30-32页 |
3.1.1 培养法 | 第31页 |
3.1.2 免培养法 | 第31-32页 |
3.2 植物内生细菌侵染与定殖 | 第32-35页 |
3.2.1 吸附 | 第33页 |
3.2.2 侵入 | 第33页 |
3.2.3 定殖 | 第33-35页 |
3.3 植物内生细菌的益生作用 | 第35-37页 |
3.3.1 植物促生作用 | 第35-36页 |
3.3.2 生物防治 | 第36-37页 |
3.4 植物内生细菌信号交流机制 | 第37-41页 |
3.4.1 自体诱导物 | 第38-39页 |
3.4.2 AHLs群体感应系统调节机制 | 第39-40页 |
3.4.3 AHLs介导细菌与植物的种间交流 | 第40-41页 |
4 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 第41-44页 |
第二章 菊芋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第44-62页 |
1 引言 | 第44-4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2.1 大田实验以及样品采集 | 第45-46页 |
2.2 提取土壤总DNA | 第46页 |
2.3 扩增nifH基因片段 | 第46-47页 |
2.4 构建克隆文库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页 |
2.5 LH-PCR和T-RFLP | 第47-48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0页 |
3.1 扩增获得nifH基因片段 | 第49-51页 |
3.2 nifH克隆文库以及其系统发育树 | 第51-54页 |
3.3 LH-PCR和T-RFLP指纹图谱 | 第54-60页 |
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菊芋内生固氮细菌的分离纯化以及促生作用 | 第62-84页 |
1 引言 | 第62-6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2.1 分离、筛选菊芋内生固氮细菌 | 第64-65页 |
2.1.1 分离、纯化菊芋内生固氮细菌 | 第64页 |
2.1.2 检测菊芋内生固氮细菌的体外固氮能力 | 第64-65页 |
2.1.3 检测菊芋内生固氮细菌解磷活性及植物生长激素分泌特性 | 第65页 |
2.2 鉴定菊芋内生固氮细菌 | 第65-66页 |
2.2.1 检测内生固氮细菌的生态以及生理生化特性 | 第65-66页 |
2.2.2 检测内生固氮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 | 第66页 |
2.3 探索Ochrobactrum sp.Mn1在宿主植物体内的定殖动力学 | 第66-68页 |
2.3.1 构建Ochrobactrum sp.Mn1荧光标记菌株 | 第66-67页 |
2.3.2 检测Ochrobactrum sp. Mn1g在菊芋组织内部的定殖 | 第67页 |
2.3.3 检测Ochrobactrum sp. Mn1与Ochrobactrum sp. Mn1g在植物内的动态变化 | 第67-68页 |
2.4 探究Ochrobactrum sp. Mn1的植物促生作用 | 第68-69页 |
2.4.1 检测Ochrobactrum sp. Mn1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固氮活性 | 第68页 |
2.4.2 检测Ochrobactrum sp.Mn1对菊芋幼苗的影响 | 第68-69页 |
2.4.3 检测大田实验中Ochrobactrum sp.Mn1的促生作用 | 第69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6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2页 |
3.1 筛选获得的菊芋内生固氮菌及其种属特性 | 第69-74页 |
3.2 Ochrobactrum sp.Mn1在植物体内的定殖以及其动态分布 | 第74-77页 |
3.3 接种Ochrobactrum sp. Mn1对菊芋的促生作用 | 第77-82页 |
4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油橄榄内生细菌的AHLS群体感应调控 | 第84-106页 |
1 引言 | 第84-8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5-91页 |
2.1 RNAseq检测 | 第85-87页 |
2.1.1 准备样品 | 第85-87页 |
2.1.2 RNA样本检测 | 第87页 |
2.2 分析RNAseq数据 | 第87页 |
2.3 验证RNAseq数据 | 第87-90页 |
2.3.1 合成cDNA | 第88页 |
2.3.2 设计引物 | 第88页 |
2.3.3 验证引物 | 第88-90页 |
2.3.4 RT-qPCR检测 | 第90页 |
2.4 探索AHLs群体感应对肌醇代谢的调控 | 第90-91页 |
2.4.1 检测AHLs对肌醇代谢基因启动子的调控 | 第90-91页 |
2.4.2 检测AHLs群体感应对肌醇代谢利用的影响 | 第9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5页 |
3.1 RNA样本质量 | 第91-93页 |
3.2 RNAseq数据分析 | 第93-98页 |
3.3 RNAseq数据验证 | 第98-101页 |
3.4 AHLs群体感应调控ET的肌醇代谢通路 | 第101-105页 |
4 小结 | 第105-106页 |
全文总结 | 第106-108页 |
创新点 | 第108-110页 |
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4页 |
附录 | 第134-136页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