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金花茶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9-10页 |
1.3.1 研究的理论 | 第9-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第2章 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页 |
2.2 景观评价的学派 | 第14-15页 |
2.3 景观评价的方法 | 第15-17页 |
2.4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5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第3章 金花茶公园植物群落分析 | 第20-54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0页 |
3.2 南宁市金花茶公园概述 | 第20-2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3.3.1 调查方法 | 第22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22-24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4-54页 |
3.4.1 北门景观区 | 第24-30页 |
3.4.2 东门景观区 | 第30-36页 |
3.4.3 西门景观区群落分析 | 第36-41页 |
3.4.4 全园景观区 | 第41-54页 |
第4章 金花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分析 | 第54-94页 |
4.1 研究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54-62页 |
4.1.1 研究材料 | 第54-57页 |
4.1.2 分析方法 | 第57-6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4.2.1 评价指标权重值分析 | 第62-64页 |
4.2.2 综合评价结果 | 第64-66页 |
4.3 典型植物景观分析 | 第66-94页 |
4.3.1 综合评价指数Ⅰ级景观分析 | 第66-75页 |
4.3.2 综合评价指数Ⅱ级景观分析 | 第75-90页 |
4.3.3 综合评价指数Ⅲ级景观分析 | 第90-94页 |
第5章 绿地景观评价特色与优化 | 第94-104页 |
5.1 金花茶公园植物景观特色 | 第94-98页 |
5.1.1 展现出浓厚的亚热带地域特点 | 第94页 |
5.1.2 模拟自然植物群落 | 第94页 |
5.1.3 满足不同功能要求 | 第94-95页 |
5.1.4 营造多变的空间环境 | 第95页 |
5.1.5 巧妙搭配,季相色彩变化丰富 | 第95-96页 |
5.1.6 适地适树,科学性艺术性兼顾 | 第96-97页 |
5.1.7 景点主题特色鲜明 | 第97页 |
5.1.8 融合其他园林要素 | 第97-98页 |
5.2 金花茶公园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 第98-99页 |
5.2.1 植物种类不足 | 第98页 |
5.2.2 忽视植物的生态习性 | 第98页 |
5.2.3 乡土特色不明显 | 第98页 |
5.2.4 人为干扰较为明显 | 第98页 |
5.2.5 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 | 第98页 |
5.2.6 季相变化不丰富 | 第98-99页 |
5.2.7 茶花配置形式不够丰富 | 第99页 |
5.2.8 特色文化不够突出 | 第99页 |
5.3 金花茶公园植物景观优化的策略 | 第99-104页 |
5.3.1 优化的途径 | 第99-101页 |
5.3.2 优化的手法 | 第101-104页 |
第6章 结论与创新 | 第104-108页 |
6.1 结论 | 第104-106页 |
6.1.1 植物群落分析 | 第104-105页 |
6.1.2 植物景观评价分析 | 第105页 |
6.1.3 典型植物景观分析 | 第105-106页 |
6.2 创新 | 第106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