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改良论文--红壤、黄壤改良论文

生物炭对酸化土壤的改良效应与生物化学机理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1章 绪论第23-38页
    1.1 酸化土壤的分布和成因第23-24页
    1.2 酸化土壤改良剂第24-26页
    1.3 生物炭概述第26-28页
    1.4 生物炭的基本理化性质第28-29页
        1.4.1 热解工艺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8页
        1.4.2 原材料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8-29页
    1.5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9-33页
        1.5.1 生物炭的固碳效果第29-30页
        1.5.2 生物炭对土壤酸度的影响第30页
        1.5.3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第30-32页
        1.5.4 生物炭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32-33页
    1.6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33-35页
    1.7 生物炭上定殖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第35-36页
    1.8 论文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第36-38页
        1.8.1 论文研究目标第36页
        1.8.2 技术路线第36-38页
第2章 单原料生物炭的制备和性质的表征第38-51页
    2.1 引言第38-3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2.2.1 实验材料第39页
        2.2.2 仪器设备第39页
        2.2.3 制备方法第39页
        2.2.4 性质表征第39-4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0-46页
        2.3.1 温度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第40-41页
        2.3.2 原料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第41-43页
        2.3.3 生物炭的XRD,FTIR和SEM-EDS分析第43-46页
    2.4 讨论第46-50页
    2.5 小结第50-51页
第3章 混合原料生物炭的制备和性质的表征第51-62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3.2.1 实验材料第52页
        3.2.2 仪器设备第52页
        3.2.3 制备方法第52页
        3.2.4 表征方法第52-5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3-58页
        3.3.1 猪粪和稻草原料混合生物炭的基本性质表征第53-54页
        3.3.2 猪粪和稻草原料混合生物炭的XRD、FTIR和SEM图谱第54-58页
    3.4 讨论第58-61页
    3.5 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生物炭对酸化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应与机理第62-81页
    4.1 引言第62-6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3-66页
        4.2.1 生物炭的制备和性质表征第63-64页
        4.2.2 土壤的采集和性质表征第64-65页
        4.2.3 培养实验第65-66页
        4.2.4 统计分析第6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6-75页
        4.3.1 土壤盐基离子和铝离子的变化第66-69页
        4.3.2 土壤总碳、无机氮、CEC、微生物量的变化第69页
        4.3.3 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第69-72页
        4.3.4 土壤硝态氮的动态变化第72页
        4.3.5 土壤缓冲性能的变化第72-75页
    4.4 讨论第75-80页
        4.4.1 土壤pH值变化的机理第75-76页
        4.4.2 土壤各类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第76-80页
    4.5 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生物炭对酸化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第81-99页
    5.1 引言第81-8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2-85页
        5.2.1 供试土壤第82页
        5.2.2 生物炭的制备和性质表征第82-83页
        5.2.3 盆栽实验第83页
        5.2.4 土壤DNA的提取与测序第83-84页
        5.2.5 测序数据处理第84页
        5.2.6 统计分析第84-8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5-94页
        5.3.1 生物炭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85-86页
        5.3.2 生物炭对土壤化学指标的影响第86页
        5.3.3 生物炭对细菌和真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第86-88页
        5.3.4 生物炭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88页
        5.3.5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度的影响第88-91页
        5.3.6 生物炭对土壤敏感微生物的影响第91-94页
    5.4 讨论第94-98页
        5.4.1 影响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度的决定因子第94-95页
        5.4.2 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决定因子第95-97页
        5.4.3 土壤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的差异第97-98页
    5.5 小结第98-99页
第6章 生物炭自身定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定殖机理第99-115页
    6.1 引言第99-100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00-103页
        6.2.1 供试土壤第100页
        6.2.2 生物炭的制备和性质表征第100-101页
        6.2.3 土壤的培养实验第101页
        6.2.4 生物炭的提取第101-102页
        6.2.5 DNA的提取和高通量测序第102页
        6.2.6 统计与分析第102-103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03-111页
        6.3.1 生物炭理化性质的表征第103-104页
        6.3.2 生物炭对土壤化学和生物指标的影响第104页
        6.3.3 微生物对土壤细菌相对丰度的影响第104-105页
        6.3.4 生物炭和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第105-106页
        6.3.5 生物炭上的定殖微生物第106-109页
        6.3.6 生物炭上的碳、氮代谢功能基因第109-111页
    6.4 讨论第111-114页
        6.4.1 富养土壤和贫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第111页
        6.4.2 生物炭定殖主导微生物和功能基因第111-112页
        6.4.3 生物炭定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决定因子第112-114页
    6.5 小结第114-115页
第7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第115-119页
    7.1 结论第115-117页
        7.1.1 单原料生物炭的制备和理化性质的表征第115页
        7.1.2 混合原料生物炭的制备和理化性质的表征第115-116页
        7.1.3 生物炭对酸化土壤酸度改良和肥力提升的作用效果和机理第116页
        7.1.4 生物炭对酸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效果和机理第116-117页
        7.1.5 生物炭表面定殖微生物的种类、群落结构与功能基因第117页
    7.2 创新点第117-118页
    7.3 研究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3页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杭嘉湖平原水稻田演变特征、变化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
下一篇:氨及其衍生物的纳米镍基电化学催化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