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3.1 政府购买服务下的政社关系 | 第13-14页 |
1.3.2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状研究 | 第14-16页 |
1.3.3 助残社会工作 | 第16-18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8-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4 研究创新性 | 第22-23页 |
第2章 “透明的玻璃天花板”:强行政下的环境制约 | 第23-33页 |
2.1 政府“管理主义”下的行政性制约 | 第23-27页 |
2.1.1 压力型体制下的硬性服务指标 | 第24-25页 |
2.1.2 非平等关系下的任务指派 | 第25-26页 |
2.1.3 专业干涉下的功能发挥受限 | 第26-27页 |
2.2 机构“行政依赖”下的发展限制 | 第27-30页 |
2.2.1 “行政角色依赖”下的机构领导者 | 第28页 |
2.2.2 “行政保护依赖”下的项目承接 | 第28-29页 |
2.2.3 “工作方式行政依赖”下的服务开展 | 第29-30页 |
2.3 服务“项目化运作”中的行政束缚 | 第30-33页 |
2.3.1 资源依赖下的繁琐工作流程 | 第30-31页 |
2.3.2 繁重冗杂的文案工作 | 第31-32页 |
2.3.3 过度评估下的人力消耗 | 第32-33页 |
第3章 “小马拉大车”:弱专业下的自我桎梏 | 第33-41页 |
3.1 专业认知不清与知识储备不足 | 第33-36页 |
3.1.1 专业认知不清下的角色定位模糊 | 第34-35页 |
3.1.2 知识储备不足下的实务开展困难 | 第35-36页 |
3.2 专业技能与专业意识缺乏 | 第36-38页 |
3.2.1 专业技能缺乏下的服务形式化 | 第36-37页 |
3.2.2 专业意识缺乏下的伦理困境 | 第37-38页 |
3.3 专业效能感不足 | 第38-41页 |
3.3.1 专业自主性不足下的发展依赖 | 第38-39页 |
3.3.2 专业无力感下的自我与职业质疑 | 第39页 |
3.3.3 “理性”思考下的专业背离 | 第39-41页 |
第4章 “强行政”下的“弱专业”社工发展困境 | 第41-50页 |
4.1 “强行政”下的专业发展受阻 | 第42-44页 |
4.1.1 专业职能被削弱 | 第42-43页 |
4.1.2 专业成长空间受挤压 | 第43-44页 |
4.1.3 专业发展动力衰退 | 第44页 |
4.2 “弱专业”下的职业情感消耗 | 第44-47页 |
4.2.1 职业认同感降低 | 第45页 |
4.2.2 职业倦怠加重 | 第45-46页 |
4.2.3 职业离心力滋生 | 第46-47页 |
4.3 “强行政”与“弱专业”下的职业危机 | 第47-50页 |
4.3.1 专业发展受限下的恶性循环 | 第47-48页 |
4.3.2 突破无望下的社工出走 | 第48-50页 |
第5章 “强行政”与“弱专业”关系下的社工发展对策分析 | 第50-58页 |
5.1 政府层面的“放水养鱼” | 第50-53页 |
5.1.1 内化社工专业,科学推动社工发展 | 第51页 |
5.1.2 革新管理方式,让渡专业发展空间 | 第51-52页 |
5.1.3 完善评估机制,达成以评促建目标 | 第52-53页 |
5.2 督导机构的“雪中送炭” | 第53-54页 |
5.2.1 出谋献策,协助各层科学规划 | 第53页 |
5.2.2 上传下达,促进双方良性沟通 | 第53-54页 |
5.2.3 回归人本,协同培养专业队伍 | 第54页 |
5.3 助残机构的“创新驱动” | 第54-56页 |
5.3.1 摆脱路径依赖,制定战略化发展方针 | 第54-55页 |
5.3.2 完善激励制度,拓宽社工发展空间 | 第55页 |
5.3.3 关注社工情感,构建互助网络 | 第55-56页 |
5.4 助残社工的“自我革新” | 第56-58页 |
5.4.1 正视岗位职责,加强专业修养 | 第56页 |
5.4.2 加强自我激励机制,实现自我监督 | 第56-57页 |
5.4.3 积极链接资源,促进自我现状改善 | 第57-58页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 第58-6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8-59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1 | 第67-68页 |
附录2 | 第68-69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