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1.2.2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 2.1 潜在经济增长率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 2.1.1 关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测度方法的应用 | 第17-19页 |
| 2.1.2 关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9-20页 |
| 2.2 生产要素错配研究动态 | 第20-22页 |
| 2.3 生产要素错配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研究动态 | 第22-23页 |
| 2.4 相关文献评价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生产要素错配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5-35页 |
| 3.1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内涵 | 第25-26页 |
| 3.2 生产要素错配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 3.3 生产要素错配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分析 | 第27-29页 |
| 3.3.1 生产要素错配通过TFP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 | 第27-28页 |
| 3.3.2 生产要素错配通过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 | 第28-29页 |
| 3.3.3 生产要素错配通过产业结构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 | 第29页 |
| 3.4 价格扭曲下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数理模型 | 第29-31页 |
| 3.5 生产要素错配程度的定义 | 第31-32页 |
| 3.6 潜在产出水平和潜在经济增长率定义 | 第32-33页 |
| 3.7 生产要素错配对经济产出水平影响分析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区域生产要素错配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实证研究 | 第35-55页 |
| 4.1 区域生产要素错配和潜在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与步骤 | 第35-36页 |
| 4.2 数据说明 | 第36页 |
| 4.3 生产要素时变产出弹性估计 | 第36-40页 |
| 4.4 生产要素错配程度测算 | 第40-43页 |
| 4.5 生产要素无错配的产出水平测算 | 第43-47页 |
| 4.6 生产要素无错配的经济增长率测算 | 第47-51页 |
| 4.7 中国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长率测算 | 第51-55页 |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 5.1 宏观经济政策 | 第55-56页 |
| 5.2 区域发展政策 | 第56-57页 |
| 5.3 资本市场政策 | 第57-58页 |
| 5.4 劳动力市场政策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