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家庭神圣空间研究--以福州市临水夫人信仰为例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1 研究缘起、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2 研究进展与评价 | 第11-16页 |
2.1 不同关注点及尺度下的宗教场所研究与评价 | 第11-12页 |
2.2 临水夫人信仰研究与评价 | 第12页 |
2.3 微观空间的象征隐喻研究与评价 | 第12页 |
2.4 家庭神圣空间的研究与评价 | 第12-16页 |
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4 研究案例的选定 | 第17-19页 |
5 研究数据、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9-22页 |
5.1 研究数据 | 第19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5.3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6 研究界定和前提假设 | 第22-24页 |
6.1 核心概念的内涵界定 | 第22页 |
6.2 研究的前提假设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家庭神圣空间基本状况 | 第24-42页 |
1.1 家庭神圣空间引入 | 第24-28页 |
1.1.1 临水夫人信仰简述 | 第24-27页 |
1.1.2 家庭神圣空间的引入 | 第27-28页 |
1.2 家庭神祗系统中的临水夫人信仰 | 第28-32页 |
1.2.1 临水夫人信仰的生态位 | 第28-31页 |
1.2.2 空间位置 | 第31-32页 |
1.3 家庭神圣空间基本形制 | 第32-34页 |
1.4 家庭神圣空间的特征 | 第34-39页 |
1.4.1 私密性和隐蔽性 | 第35页 |
1.4.2 深刻嵌入日常生活 | 第35-38页 |
1.4.3 对民间信仰存续和传承的意义 | 第38-39页 |
1.5 民间信仰在家庭的根植 | 第39-4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空间关系:与外部神圣空间的连接 | 第42-56页 |
2.1 家庭间神圣空间的联系 | 第42-44页 |
2.2 与宫庙的联系 | 第44-52页 |
2.2.1 个体为主的空间连接 | 第44-49页 |
2.2.2 集体为主的空间连接 | 第49-52页 |
2.3 空间联系的社会意涵 | 第52-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家庭神圣空间的建构 | 第56-88页 |
3.1 家庭神圣空间对信仰的渲染渗透 | 第56-61页 |
3.1.1 家庭神圣空间本身的渲染渗透 | 第56-58页 |
3.1.2 与外部神圣空间互动产生的渲染渗透 | 第58-60页 |
3.1.3 信仰成长与家庭神圣空间的建构 | 第60-61页 |
3.2 信仰成长途径与家庭神圣空间建构 | 第61-86页 |
3.2.1 信仰成长途径的重要节点 | 第61-66页 |
3.2.2 信仰成长途径 | 第66-84页 |
3.2.3 家庭神圣空间建构的方向性 | 第84-8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家庭神圣空间与地方信仰传统建构 | 第88-100页 |
4.1 家庭神圣空间的核心符号和便利行事性 | 第88-89页 |
4.2 家庭神圣空间的建构机制 | 第89-92页 |
4.3 “地方”背景下信仰传统的建构、更新与发展 | 第92-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00-104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100-102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102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附录1 深度访谈样本基本情况表 | 第104-108页 |
附录2 临水夫人家庭神圣空间研究访谈提纲 | 第108-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个人简历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