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0. 导论 | 第12-18页 |
0.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0.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0.5 本文的研究路径及逻辑结构 | 第17-18页 |
1. 偏袒性清偿撤销基本理论 | 第18-25页 |
1.1 偏袒性清偿的界定 | 第18-21页 |
1.1.1 偏袒性清偿的概念及其特殊性 | 第18-19页 |
1.1.2 偏袒性清偿的种类 | 第19-21页 |
1.2 偏袒性清偿的构成要件 | 第21-23页 |
1.2.1 时间性要件 | 第21页 |
1.2.2 行为性要件 | 第21-22页 |
1.2.3 主观性要件 | 第22页 |
1.2.4 后果性要件 | 第22-23页 |
1.3 偏袒性清偿撤销的价值 | 第23-24页 |
1.3.1 维护债权人内部公平 | 第23-24页 |
1.3.2 保护债务人资产完整性 | 第2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2. 我国偏袒性清偿撤销的现状 | 第25-39页 |
2.1 我国偏袒性清偿撤销的立法现状 | 第25-26页 |
2.1.1 偏袒性清偿撤销相关法律法规 | 第25-26页 |
2.1.2 相关立法评析 | 第26页 |
2.2 我国偏袒性清偿撤销的司法现状 | 第26-38页 |
2.2.1 主观性要件作为偏袒性清偿构成要件认识不一 | 第26-30页 |
2.2.2 清偿行为后果性要件认定不同 | 第30-35页 |
2.2.3 债务人财产受益认定标准存在差异 | 第35-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我国偏袒性清偿撤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9-44页 |
3.1 我国偏袒性清偿撤销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3.1.1 偏袒性清偿认定中主观性要件缺失 | 第39-40页 |
3.1.2 偏袒性清偿认定中后果性要件缺失 | 第40-41页 |
3.1.3 偏袒性清偿撤销例外认定过于严格 | 第41页 |
3.2 我国偏袒性清偿撤销问题之成因 | 第41-43页 |
3.2.1 立法成因 | 第42-43页 |
3.2.2 司法成因 | 第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完善我国偏袒性清偿撤销制度的建议 | 第44-55页 |
4.1 偏袒性清偿撤销制度的域外经验 | 第44-49页 |
4.1.1 偏袒性清偿主观性要件设置 | 第44-46页 |
4.1.2 偏袒性清偿后果性要件设置 | 第46页 |
4.1.3 偏袒性清偿撤销例外设置 | 第46-47页 |
4.1.4 结论与启示 | 第47-49页 |
4.2 完善我国偏袒性清偿撤销制度的指导原则 | 第49-52页 |
4.2.1 维护交易安全 | 第49-50页 |
4.2.2 保护债权人公平受偿 | 第50-51页 |
4.2.3 保护债务人持续经营能力 | 第51-52页 |
4.3 完善我国偏袒性清偿撤销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52-54页 |
4.3.1 缓和主观主义的引入 | 第52-53页 |
4.3.2 后果性要件的增设 | 第53-54页 |
4.3.3 明确偏袒性清偿撤销行使的例外情形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