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生态环境质量亟待总体改善 | 第11页 |
1.1.2 绿色发展理念需要落地普及 | 第11页 |
1.1.3 以人为本理念运用的不足 | 第11-12页 |
1.2 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景观评价 | 第12-14页 |
1.2.2 浣花溪公园景观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视觉偏好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小结 | 第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提出景观视觉偏好评价的思路 | 第16-17页 |
1.3.2 拓展浣花溪公园景观研究范围 | 第17页 |
1.3.3 对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适用性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1.5.2 语义差别评价法 | 第18页 |
1.5.3 AHP层次分析法 | 第18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研究对象概况 | 第19-20页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9页 |
2.2 浣花溪公园概况 | 第19-20页 |
2.2.1 万树山景区 | 第20页 |
2.2.2 沧浪湖景区 | 第20页 |
2.2.3 白鹭洲景区 | 第20页 |
3 基于SD法的浣花溪公园景观视觉偏好评价 | 第20-26页 |
3.1 SD法景观视觉偏好评价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3.2 SD法景观视觉偏好评价 | 第21-22页 |
3.2.1 问卷调查设计 | 第21-22页 |
3.2.2 问卷调查 | 第22页 |
3.3 SD法景观视觉偏好评价结果统计分析 | 第22-26页 |
3.3.1 性别对于视觉偏好的影响 | 第23-24页 |
3.3.2 年龄对于视觉偏好的影响 | 第24页 |
3.3.3 景观知识基础对于视觉偏好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4 观园频率对于视觉偏好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5 不同景区对于视觉偏好的影响 | 第26页 |
4 基于AHP法的景观视觉偏好评价 | 第26-52页 |
4.1 景观视觉偏好评价体系构建 | 第26-39页 |
4.1.1 景观视觉偏好评价体系内容 | 第27-32页 |
4.1.2 景观视觉偏好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2-37页 |
4.1.3 景观视觉偏好评价体系分析指标权重分析 | 第37-39页 |
4.2 浣花溪公园景观视觉偏好评价 | 第39-52页 |
4.2.1 视觉偏好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39-41页 |
4.2.2 浣花溪公园景观视觉偏好评价分析 | 第41-5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2-58页 |
5.1 结论 | 第52-55页 |
5.1.1 构建景观视觉偏好评价体系 | 第52页 |
5.1.2 AHP法与SD法评价结果一致 | 第52页 |
5.1.3 浣花溪公园景观视觉偏好评价处于较好等级 | 第52-53页 |
5.1.4 浣花溪公园三大景区视觉偏好强弱程度 | 第53页 |
5.1.5 浣花溪公园景观视觉偏好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5.1.6 浣花溪公园的改建建议 | 第54-55页 |
5.2 讨论 | 第55-56页 |
5.2.1 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探讨 | 第55-56页 |
5.2.2 AHP法与SD法结合性探讨 | 第56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5.3.1 不足 | 第56页 |
5.3.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1 | 第62-73页 |
附录2 | 第73-77页 |
附录3 | 第77-78页 |
附录4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