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医案、医话(临床经验)论文

周德安老师主要学术特点及针药结合治疗成人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第7-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符号说明第15-16页
一、周德安学术思想渊源第16-22页
    1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名医前辈的影响第17-20页
        1.1 金针王乐亭第17-19页
        1.2 国医大师贺普仁第19页
        1.3 针灸科其他名老中医第19-20页
    2 工作经历的影响第20页
    3 中医经典著作的影响第20-22页
二、周德安学术思想第22-50页
    1 六治理论第22-44页
        1.1 首要治神第22-28页
        1.2 治痰第28-31页
        1.3 治痛第31-35页
        1.4 治内外风第35-40页
        1.5 治动第40-42页
        1.6 治聋第42-44页
    2 气机调和阴平阳秘第44-46页
        2.1 百病生于气第44-45页
        2.2 中焦为气机运化的枢纽第45页
        2.3 基于气机理论遣方选穴第45-46页
    3 针药结合相得益彰第46-50页
        3.1 针药不可偏废第46-47页
        3.2 针药合理配伍第47-48页
        3.3 以药理明针理第48-50页
三、周德安教授针药结合治疗成人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第50-68页
    文献综述第53-68页
        第一部分:突发性耳聋中医诊治研究进展第53-57页
            1 病因病机第53页
            2 辨证分型第53页
            3 治疗第53-56页
                3.1 汤药和中成药第53-54页
                3.2 中药注射剂第54页
                3.3 针灸治疗第54-56页
            4 结语第56-57页
        第二部分:突发性耳聋西医研究进展第57-63页
            1 突发性耳聋病因第57-58页
                1.1 病毒感染第57页
                1.2 微循环因素第57页
                1.3 局部出血第57-58页
                1.4 免疫因素第58页
                1.5 生活习惯第58页
                1.6 心理因素第58页
            2 药物治疗第58-60页
                2.1 糖皮质激素第58-59页
                2.2 血管活性药物第59页
                2.3 抗凝溶栓药物第59-60页
                2.4 神经营养药物第60页
            3 非药物治疗第60-61页
                3.1 高压氧治疗第60页
                3.2 星状神经节阻滞第60-61页
                3.3 声频共振第61页
            4 影响突发性耳聋预后因素第61-62页
                4.1 性别与疗效第61页
                4.2 年龄与疗效第61页
                4.3 病程与疗效第61页
                4.4 就诊时耳聋程度与疗效第61-62页
                4.5 听力曲线与疗效第62页
                4.6 耳鸣与疗效第62页
                4.7 眩晕与疗效第62页
                4.8 全身疾病与疗效第62页
            5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前言第68-69页
1 临床资料第69页
    1.1 病例来源第69页
2 诊疗标准第69-70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69页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第69页
    2.3 纳入标准第69页
    2.4 排除标准第69-70页
    2.5 观察对象退出的处理第70页
    2.6 终止标准第70页
    2.7 质量控制第70页
3 研究方法第70-73页
    3.1 研究设计第70-71页
    3.2 样本例数第71页
    3.3 分组方法第71页
    3.4 盲法第71页
    3.5 治疗方法第71-72页
    3.6 观察与评价指标第72-73页
    3.7 统计分析方法第73页
4 结果第73-77页
    4.1 一般情况资料第73-75页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第75-76页
    4.3 突聋预后有关因素的评价第76-77页
    4.4 安全性分析第77页
5 讨论第77-81页
6 结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小结第84-85页
附录:突聋病例观察表第85-87页
致谢第87-88页
个人简历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藏医催泻疗法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下一篇:李玉贤内科学术思想总结及“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