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1、理论意义: 与新课标精神的融通 | 第10-11页 |
2、现实意义: 实现文本价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第11-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英美新批评对文本细读的研究 | 第12-13页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高中生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教师的要求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对高中生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现状 | 第18-20页 |
一、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可控阅读时间过少 | 第18页 |
二、灌输细读结论,而非传授细读方法 | 第18-19页 |
三、忽视年龄特征,文本挖掘深度不足 | 第19页 |
四、追求面面俱到,不能一点突破 | 第19页 |
五、妄图通过大量习题训练速成细读能力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第20-21页 |
一、教师观念存在误区 | 第20页 |
二、教师自身文本细读能力不足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对教师的要求 | 第21-24页 |
一、作为一般读者干净阅读 | 第21-22页 |
二、作为理性教者细致研读 | 第22页 |
三、倡导开放的读书教育 | 第22页 |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明确不同体裁文本的细读侧重点 | 第24-32页 |
第一节 诗歌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小说 | 第27-29页 |
第三节 散文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戏剧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学会从不同角度细读文本 | 第32-47页 |
第一节 玩味语言 | 第32-35页 |
一、识词定义 | 第32-33页 |
二、比较品评 | 第33-34页 |
三、抓住矛盾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分析修辞 | 第35-42页 |
一、复义 | 第35-38页 |
二、反讽 | 第38-39页 |
三、张力 | 第39-41页 |
四、象征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挖掘语境 | 第42-47页 |
一、挖掘语境的解释功能 | 第43-44页 |
二、挖掘语境的判断功能 | 第44-45页 |
三、挖掘语境的预测功能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课堂落实步骤 | 第47-52页 |
第一节 强调预习 | 第47页 |
第二节 重视诵读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问题激趣 | 第48-49页 |
第四节 课外延伸 | 第49-52页 |
第五章 学生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 | 第52-55页 |
第一节 习题训练 | 第52页 |
第二节 举办读书汇报会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对学生批注的关注和反馈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