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能力评价与建设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9-12页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 | 第11-12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16-23页 |
(一)相关理论及其内在要求 | 第16-20页 |
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17页 |
2. 能力理论 | 第17-18页 |
3. 社会转型与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4. 激励理论 | 第19-20页 |
(二)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20-23页 |
1. 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0页 |
2. “人”的价值、“人”的能力和教育价值的分析 | 第20-21页 |
3. 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21-23页 |
三、山东省新型农民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第23-31页 |
(一)构建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23页 |
1.构建方法 | 第23页 |
2.数据来源 | 第23页 |
(二)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过程 | 第23-31页 |
1.行为事件访谈 | 第23-24页 |
2.访谈分析 | 第24-29页 |
3.胜任力模型 | 第29-31页 |
四、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能力评价:社会层面 | 第31-38页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1-33页 |
1.生产性能力 | 第31-32页 |
2.生活性能力 | 第32-33页 |
3.生产与生活交互性能力 | 第33页 |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3-34页 |
1.WRSR基本原理 | 第33页 |
2.WRSR评价步骤 | 第33-34页 |
(三)社会层面的实证分析 | 第34-38页 |
1.沿海11省份农村人力资源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34-36页 |
2.近几年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36-38页 |
五、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能力评价:组织和个人层面 | 第38-46页 |
(一)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1.评价方法 | 第38页 |
2.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0页 |
1.生产性能力 | 第39页 |
2.生活性能力 | 第39-40页 |
3.生产与生活交互性能力 | 第40页 |
(三)实证分析 | 第40-46页 |
1.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 第40页 |
2.提取公因子 | 第40-41页 |
3.因子命名解释 | 第41-42页 |
4.因子得分计算 | 第42页 |
5.组织层面分析评价 | 第42-43页 |
6.个人层面分析评价 | 第43-46页 |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6-49页 |
(一)结论 | 第46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46-49页 |
1.社会角度 | 第46-47页 |
2.组织角度 | 第47页 |
3.个人角度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1 | 第52-53页 |
附录 2 | 第53-55页 |
附录 3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