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23页 |
·软粒基因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软粒基因组成 | 第12-16页 |
·Friabilin和Puroindoline蛋白的发现 | 第13页 |
·Puroindoline基因的分子特征及生化特点 | 第13-14页 |
·Gsp- 1 基因发现 | 第14-15页 |
·Gsp-1 蛋白分子的生化特点 | 第15页 |
·Puroindoline基因变异类型 | 第15-16页 |
·Puroindoline基因的功能 | 第16-17页 |
·Puroindoline基因与小麦籽粒硬度的关系 | 第16页 |
·Puroindoline基因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 第16页 |
·Puroindoline基因其他生物学功能 | 第16-17页 |
·小麦转基因技术 | 第17-20页 |
·基因枪介导法 | 第17-18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8-19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9-20页 |
·其他转化方法 | 第20页 |
·外源基因整合机制 | 第20-22页 |
·研究外源基因整合情况的方法 | 第20-21页 |
·外源基因整合的随机性和非随机性 | 第21-22页 |
·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7页 |
·试验材料 | 第23-27页 |
·基因供体和受体 | 第23页 |
·菌株及质粒 | 第23页 |
·酶及生化试剂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4-25页 |
·常用培养基 | 第25-26页 |
·常用溶液配制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7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27-30页 |
·目的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第30-32页 |
·单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第30-31页 |
·双基因串联共转化表达载体构建 | 第31页 |
·质粒大提 | 第31-32页 |
·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32-34页 |
·小麦幼胚灭菌 | 第32页 |
·基因枪轰击 | 第32-34页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34-36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法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3页 |
·Pina~m、Pinb~m、Gsp-1~m各表达载体构建 | 第37-41页 |
·Pina~m、Pinb~m、Gsp-1~m各单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37页 |
·单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37-38页 |
·单基因共转化表达载体构建 | 第38-39页 |
·双基因串联共转化表达载体构建 | 第39-41页 |
·基因枪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 | 第41-53页 |
·GUS染色 | 第41页 |
·单基因过表达遗传转化及鉴定 | 第41-45页 |
·单基因过表达遗传转化 | 第41页 |
·单基因转基因植株T_0代PCR鉴定 | 第41-43页 |
·单基因转基因植株T_0代转录水平检测 | 第43-44页 |
·单基因转基因植株T_1代PCR鉴定 | 第44-45页 |
·双基因遗传转化及鉴定 | 第45-50页 |
·双基因串联共转化 | 第45-46页 |
·双基因转基因植株T_0代PCR鉴定 | 第46-48页 |
·Pinb3~m-Gsp2~m转基因植株T_1代PCR鉴定 | 第48页 |
·Pina2~m-Pinb2~m基因T_1、T_2及T_3代鉴定 | 第48-50页 |
·三基因遗传转化及鉴定 | 第50-52页 |
·三基因串联共转化 | 第50-51页 |
·三基因转基因植株T_0代PCR鉴定 | 第51页 |
·三基因转基因植株T_1代PCR鉴定 | 第51-52页 |
·抗性植株Bar基因检测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基因枪转化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 第53页 |
·GUS瞬时表达 | 第53页 |
·Puroindoline基因工作机理 | 第53-54页 |
·转基因植株筛选 | 第54页 |
·转基因植株表达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表达载体构建 | 第55页 |
·遗传转化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成绩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