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藻类论文

三角褐指藻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与途径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9页
   ·硅藻概述第12-14页
     ·硅藻的生态意义第12-13页
     ·硅藻的经济价值第13-14页
   ·硅藻活性物质第14-18页
     ·不饱和脂肪酸第14-16页
     ·岩藻黄素第16-18页
   ·硅藻代表性物种三角褐指藻概述第18-23页
     ·三角褐指藻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第18-20页
     ·三角褐指藻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第20-23页
   ·微藻大规模培养第23-27页
     ·微藻大规模培养方式第23-25页
     ·常用的微藻收集方法第25-27页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7-29页
     ·研究内容第27-28页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三角褐指藻对缺氮胁迫的响应第29-53页
 引言第29页
   ·材料与方法第29-36页
     ·藻种与培养方法第29-30页
     ·细胞计数与生长测定第30页
     ·光合色素提取与分析第30-31页
     ·叶绿素荧光测量第31页
     ·RNA提取第31页
     ·数字化表达谱分析(DGE)第31页
     ·蛋白提取第31-32页
     ·蛋白定量第32页
     ·双向电泳(2-DE)第32-33页
     ·凝胶染色与图像采集第33页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2D-DIGE)第33-34页
     ·2D-DIGE凝胶图像分析第34页
     ·LC-MS/MS蛋白鉴定和蛋白相对定量第34-35页
     ·质谱数据分析第35页
     ·尼罗红染色第35-36页
     ·BODIPY染色第36页
   ·结果第36-49页
     ·缺氮与正常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生长速率、色素及光合参数比较第36-37页
     ·缺氮条件下三角褐指藻转录水平变化第37-40页
     ·缺氮条件下三角褐指藻蛋白种类及含量变化第40-48页
     ·缺氮条件下三角褐指藻中性脂含量变化第48-49页
   ·讨论第49-53页
     ·缺氮条件下三角褐指藻光合作用效率显著下降第49-50页
     ·缺氮条件下三角褐指藻脂质合成增加第50-51页
     ·缺氮条件下三角褐指藻其它的生物过程也发生了变化第51-53页
第三章 三角褐指藻对缺硅胁迫的响应第53-68页
 引言第53-54页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藻种与培养方法第54页
     ·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生长测定第54页
     ·光合色素提取与分析第54页
     ·叶绿素荧光测量第54页
     ·总脂提取及脂肪酸分析第54-55页
     ·尼罗红染色第55页
     ·蛋白提取与定量第55页
     ·双向电泳、凝胶染色及图像采集第55页
     ·LC-MS/MS蛋白鉴定、蛋白相对定量及质谱数据分析第55页
     ·RNA提取及qRT-PCR第55-56页
   ·结果第56-65页
     ·不同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生长第56-58页
     ·缺硅及正常条件下三角褐指藻色素及光合活性分析第58-59页
     ·缺硅及正常条件下三角褐指藻脂质分析第59-61页
     ·缺硅条件下三角褐指藻蛋白种类及含量变化第61-65页
     ·mRNA表达分析第65页
   ·讨论第65-68页
     ·硅缺乏可能影响深水中三角褐指藻的形态转变第65-66页
     ·硅缺乏可能影响深水中三角褐指藻的光吸收第66-67页
     ·硅缺乏可能影响深水中三角褐指藻对寒冷的耐受第67-68页
第四章 三角褐指藻对不同光质的响应第68-77页
 引言第68页
   ·材料与方法第68-71页
     ·藻种与培养方法第68页
     ·类囊体膜提取纯化及膜蛋白的提取第68-69页
     ·类囊体膜蛋白光谱扫描第69页
     ·Tricine-SDS-PAGE第69-70页
     ·LC-MS/MS蛋白鉴定、蛋白相对定量及质谱数据分析第70-71页
     ·光合色素提取与分析第71页
   ·结果第71-75页
     ·不同光质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类囊体膜第71-72页
     ·不同光质条件下三角褐指藻色素蛋白复合体光谱特征第72-73页
     ·不同光质条件下三角褐指藻膜蛋白种类及含量变化第73-75页
     ·不同光质条件下三角褐指藻色素分析第75页
   ·讨论第75-77页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与LC-MS/MS结合可鉴定类囊体膜蛋白质组成第75-76页
     ·绿光促进三角褐指藻中岩藻黄素-叶绿素a/c复合体的合成第76-77页
第五章 三角褐指藻对不同絮凝剂的响应第77-85页
 引言第77-78页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藻种与培养方法第78页
     ·絮凝实验第78页
     ·生长测定与细胞观察第78页
     ·叶绿素荧光测定第78页
     ·色素提取及岩藻黄素含量测定第78-79页
   ·结果第79-82页
     ·不同絮凝剂的絮凝效果第79页
     ·不同絮凝剂絮凝后三角褐指藻生长速率及光合活性第79-82页
     ·不同絮凝剂絮凝后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含量第82页
   ·讨论第82-85页
     ·不同的微藻收集方法比较第82-83页
     ·目标产物为岩藻黄素时氯化铁是三角褐指藻的最佳絮凝剂第83-85页
第六章 三角褐指藻对不同铁浓度的响应第85-99页
 引言第85页
   ·材料与方法第85-87页
     ·藻种、培养方法及生长测定第85-86页
     ·尼罗红染色第86页
     ·总脂提取第86页
     ·蛋白提取第86-87页
     ·LC-MS/MS蛋白鉴定、蛋白相对定量及质谱数据分析第87页
     ·叶绿素荧光测量第87页
   ·结果第87-96页
     ·不同浓度铁营养下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脂质变化第87-90页
     ·高铁及低铁对三角褐指藻蛋白质组的影响第90-96页
   ·讨论第96-99页
     ·高铁条件下三角褐指藻不积累油脂第96-97页
     ·高铁促进三角褐指藻卡尔文循环及其它代谢第97-99页
结论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25页
作者简历第125-126页
已发表或完成的论文目录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海蛾螺科Buccinidae系统分类学与动物地理学研究
下一篇:定量PCR方法与流式成像技术在亚历山大藻藻华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