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滨水空间景观分析与调控研究--以合肥滨湖新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城市滨水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发展契机 | 第16-17页 |
·选题来源 | 第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18页 |
·复合分析法 | 第18页 |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总体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综述 | 第20-28页 |
·城市化与快速城市化研究 | 第20-21页 |
·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调控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生态规划 | 第24-26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生态网络与景观安全格局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合肥滨湖新区滨水空间概况与分析 | 第28-55页 |
·合肥滨湖新区概况与分析 | 第28-34页 |
·地理区位及城市建设概况 | 第28-29页 |
·区域自然条件 | 第29页 |
·区域城市景观资源 | 第29-30页 |
·滨湖新区滨水空间类型分析 | 第30-32页 |
·滨湖新区滨水空间景观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宏观分析——滨湖新区滨水空间景观格局分析 | 第34-36页 |
·水网格局现状景观分析 | 第34-35页 |
·滨水景观绿地格局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的缺失 | 第36页 |
·中观分析——滨湖新区滨水空间规划与开发管理分析 | 第36-38页 |
·滨水空间规划分析 | 第36-37页 |
·滨水空间开发管理分析 | 第37-38页 |
·微观分析——滨湖新区滨水空间景观要素分析 | 第38-55页 |
·水体与驳岸现状景观分析 | 第39-46页 |
·滨水建筑及设施现状分析 | 第46-49页 |
·滨水植物现状景观分析 | 第49-52页 |
·滨水特色文化景观分析 | 第52-53页 |
·滨水空间交通可达性分析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合肥滨湖新区滨水空间景观调控途径 | 第55-71页 |
·合肥滨湖新区滨水空间景观调控原则 | 第55-56页 |
·生态优先原则 | 第55页 |
·系统综合原则 | 第55页 |
·整体协调原则 | 第55-56页 |
·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原则 | 第56页 |
·文脉延续及特色原则 | 第56页 |
·宏观调控——构建滨湖新区滨水空间景观生态网络 | 第56-59页 |
·梳通区域滨水空间景观结构脉络 | 第56-57页 |
·构建区域滨水空间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 第57-59页 |
·保护和传承区域人文景观资源 | 第59页 |
·中观调控——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规划与开发管理策略 | 第59-64页 |
·协调城市发展与滨水空间开发的关系 | 第59-60页 |
·确定滨水空间范围 | 第60页 |
·滨水空间生态廊道调控 | 第60-62页 |
·保护和恢复滨水人文景观 | 第62页 |
·滨水游憩空间规划 | 第62-64页 |
·城市天际线和视觉规划 | 第64页 |
·滨湖新区滨水空间开发管理景观调控 | 第64页 |
·微观调控——整合优化滨湖新区滨水空间景观要素 | 第64-71页 |
·景观水体及驳岸优化调控策略 | 第64-66页 |
·建筑及设施优化调控策略 | 第66-67页 |
·滨水植物优化调控策略 | 第67-69页 |
·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控策略 | 第69页 |
·场地可达性调控策略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71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