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协同网络基于路径标识的路由体系及安全性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 第18-20页 |
1 绪论 | 第20-36页 |
·引言 | 第20-21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基于IP的路由体系架构 | 第23页 |
·基于状态的路由体系架构 | 第23-24页 |
·基于Bloom Filter的路由体系架构 | 第24-25页 |
·基于路径标识的路由体系架构 | 第25-28页 |
·问题的提出与需求描述 | 第28-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31-33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3-36页 |
2 COLOR路由体系架构 | 第36-62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未来互联网路由体系架构设计需求 | 第37-38页 |
·智慧协同网络下的COLOR路由体系架构 | 第38-46页 |
·总体设计思路 | 第38-40页 |
·组件标识 | 第40页 |
·服务标识 | 第40-41页 |
·域内路由标识和域间路径标识 | 第41页 |
·服务注册流程 | 第41-43页 |
·服务查找流程 | 第43-44页 |
·数据包转发流程 | 第44-46页 |
·服务缓存 | 第46页 |
·COLOR路由体系架构优势分析与评估 | 第46-51页 |
·安全性 | 第47页 |
·移动性 | 第47-48页 |
·多家乡 | 第48页 |
·路由可扩展性 | 第48-49页 |
·部署开销 | 第49页 |
·流量矩阵估计 | 第49-50页 |
·QoS支持 | 第50-51页 |
·原型系统实现及测试 | 第51-61页 |
·原型系统拓扑结构与配置信息 | 第51-53页 |
·数据包格式 | 第53-55页 |
·各功能模块实现细节 | 第55-58页 |
·系统测试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3 基于COLOR架构的资源动态适配路由机制 | 第62-98页 |
·引言 | 第62-64页 |
·COLOR架构下的资源动态适配优势分析 | 第64-65页 |
·资源动态适配的域内路由机制 | 第65-73页 |
·总体设计思路 | 第65-67页 |
·服务查找流程 | 第67-68页 |
·数据包转发流程 | 第68-69页 |
·流量聚合 | 第69-72页 |
·在IP网络下部署 | 第72-73页 |
·性能分析与评估 | 第73-92页 |
·服务获取时延 | 第74-77页 |
·流表条目数 | 第77-79页 |
·资源适配请求数 | 第79-80页 |
·资源动态适配效果 | 第80-87页 |
·COLOR架构流量聚合的优势分析与评估 | 第87-92页 |
·原型系统实现与测试 | 第92-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4 COLOR路由体系架构安全性分析 | 第98-126页 |
·引言 | 第98-99页 |
·COLOR架构安全性优势分析 | 第99-107页 |
·IP网络攻击 | 第99-107页 |
·ICN网络攻击 | 第107页 |
·COLOR架构下DDoS攻击仿真与安全性分析 | 第107-123页 |
·COLOR架构下发起DDoS攻击的方法 | 第108-112页 |
·COLOR架构中DDoS攻击模拟与仿真 | 第112-114页 |
·结果分析 | 第114-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5 基于COLOR架构的路径标识动态变化机制 | 第126-156页 |
·引言 | 第126页 |
·设计目标 | 第126-127页 |
·路径标识动态变化机制 | 第127-139页 |
·总体设计思路 | 第127-128页 |
·路径标识动态更新协商流程 | 第128-130页 |
·路径标识下发流程 | 第130页 |
·服务请求包重传机制 | 第130-131页 |
·数学模型与理论分析 | 第131-135页 |
·GET包重传机制的两个具体示例 | 第135-139页 |
·性能分析与评估 | 第139-149页 |
·攻击者开销分析 | 第139-141页 |
·攻击者探测难度分析 | 第141-143页 |
·抵御DDoS攻击有效性分析 | 第143-144页 |
·重传服务请求包开销分析 | 第144-146页 |
·路径标识更新开销分析 | 第146-149页 |
·原型系统实现与测试 | 第149-155页 |
·原型系统概述 | 第149-152页 |
·系统性能测试 | 第152-154页 |
·抵御DDoS攻击有效性测试 | 第154-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56-160页 |
·总结 | 第156-157页 |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57-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8-17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