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72页 |
|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异常子宫出血中医研究概况 | 第13-50页 |
| 1 中医古籍的相关记载与认识 | 第13-24页 |
| ·“漏下”的历史沿革 | 第13-14页 |
| ·病因病机 | 第14-17页 |
| ·治则治法 | 第17-21页 |
| ·经典方剂 | 第21-24页 |
| 2 现代中医相关认识与治疗方法 | 第24-38页 |
| ·病因病机 | 第24-28页 |
| ·治则治法 | 第28-35页 |
| ·其他疗法 | 第35-37页 |
| ·中西医结合诊治 | 第37-38页 |
| 3 中药作用机理研究 | 第38-40页 |
| 4 近期中医药相关研究报道 | 第40-42页 |
| 5 小结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 综述二 多囊卵巢综合征异常子宫出血西医研究进展 | 第50-72页 |
| 1 西医学相关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50-57页 |
| ·内分泌因素 | 第50-53页 |
| ·子宫内膜因素 | 第53-55页 |
| ·遗传因素 | 第55页 |
| ·心理精神因素 | 第55-56页 |
| ·其他因素 | 第56-57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57-64页 |
| ·出血期 | 第57-60页 |
| ·血止期 | 第60-64页 |
| 3 小结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 前言 | 第72-73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第73-106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73-74页 |
| ·病例选择 | 第73页 |
| ·诊断标准 | 第73页 |
| ·纳入标准 | 第73-74页 |
| ·排除标准 | 第74页 |
|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7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74-78页 |
| ·病例入组 | 第74页 |
| ·治疗方法 | 第74-75页 |
| ·观察指标 | 第75-76页 |
|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 第76-78页 |
| ·近期止血疗效判定标准 | 第78页 |
| ·调经疗效评定标准 | 第78页 |
| ·不良事件 | 第78页 |
| ·随访 | 第78页 |
| ·统计方法 | 第78页 |
| 3 结果 | 第78-91页 |
| ·一般情况分析 | 第78-83页 |
| ·疗效性指标情况分析 | 第83-91页 |
| ·不良事件 | 第91页 |
| ·随访 | 第91页 |
| 4 小结 | 第91-92页 |
| 5 讨论 | 第92-102页 |
| ·病因病机 | 第92-95页 |
| ·病因 | 第92-93页 |
| ·病机 | 第93-95页 |
| ·益气养阴法的止血调经作用 | 第95-101页 |
| ·益气养阴以“塞流” | 第95页 |
| ·寓止血于调经 | 第95-96页 |
| ·方药分析 | 第96-97页 |
| ·临床疗效分析 | 第97-98页 |
| ·中药作用机制探讨 | 第98-101页 |
| ·失败病例分析 | 第101-102页 |
| 结语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 附录 | 第106-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