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4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4-33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 第25-26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6-29页 |
·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文献研究方法 | 第29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计量分析方法 | 第30页 |
·案例研究法 | 第30-31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理论依据 | 第33-42页 |
·理论支撑 | 第33-38页 |
·理论框架图 | 第33页 |
·比较优势理论与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 第33-35页 |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 第35-36页 |
·市场失灵 | 第36-37页 |
·机会成本 | 第37页 |
·庇古税理论 | 第37-3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8-42页 |
·粮食 | 第38页 |
·利益补偿机制的参与主体 | 第38-39页 |
·利益 | 第39-42页 |
第三章 河南省粮食与经济状况分析 | 第42-59页 |
·河南粮食主产区的演变 | 第42-46页 |
·粮食产量演变 | 第42-44页 |
·粮食生产地位演变 | 第44-45页 |
·粮食商品化的演变——粮食产销区层面 | 第45-46页 |
·粮食产销现状分析 | 第46-50页 |
·粮食生产现状 | 第46页 |
·粮食销售现状 | 第46-47页 |
·粮食流通现状 | 第47页 |
·粮食加工现状 | 第47-50页 |
·经济状况分析 | 第50-57页 |
·国内生产总值较高 | 第50页 |
·财政收入水平较低 | 第50-51页 |
·产业比重不断调整 | 第51-52页 |
·人均收入水平中下 | 第52-55页 |
·产粮大县、财政穷县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利益补偿依据——政府层面 | 第59-79页 |
·土地供需矛盾分析 | 第59-60页 |
·建设用地需求激增 | 第59-60页 |
·耕地需求量有增无减 | 第60页 |
·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供给压力增大 | 第60页 |
·土地供需矛盾模型 | 第60页 |
·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值对比 | 第60-62页 |
·耕地机会成本损失分析——种植业角度 | 第62-68页 |
·单位土地面积农作物收益对比 | 第62-64页 |
·农作物种植结构对比 | 第64-67页 |
·种植业利益损失分析 | 第67-68页 |
·耕地机会成本损失分析——土地开发使用视角 | 第68-75页 |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机会成本分析 | 第68-70页 |
·土地开发转让阶段的机会成本分析 | 第70-72页 |
·工商业使用中的土地机会成本分析 | 第72-74页 |
·土地开发使用阶段的机会成本测算 | 第74-75页 |
·农业配套资金的机会成本损失 | 第75-78页 |
·粮食风险基金配套 | 第76页 |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配套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利益损失分析与补偿额度测算——政府层面 | 第79-88页 |
·模型选择 | 第79页 |
·模型理论与构建 | 第79-81页 |
·政策评估基本模型 | 第79-80页 |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第80页 |
·倍差法 | 第80-81页 |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81-82页 |
·变量选取 | 第81-82页 |
·数据说明 | 第82页 |
·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82-85页 |
·得分倾向性匹配 | 第82-84页 |
·倍差法估计 | 第84-85页 |
·利益损失额度分析 | 第85-86页 |
·利益补偿额度测算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利益补偿依据——农户层面 | 第88-100页 |
·农户收入受损 | 第88-89页 |
·工资性收入损失分析——就业岗位减少 | 第88-89页 |
·种植业收入受损分析——耕地用途受限 | 第89页 |
·粮食生产的劳动回报率低 | 第89页 |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务工机会成本 | 第89-92页 |
·务农人数减少 | 第90页 |
·扩大耕作面积意愿不强 | 第90-92页 |
·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农户需求角度 | 第92-98页 |
·理论思考 | 第92-93页 |
·模型构建 | 第93-94页 |
·模型变量 | 第94-95页 |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95-98页 |
·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思考 | 第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利益补偿额度测算——农户层面 | 第100-108页 |
·测算依据 | 第100-101页 |
·测算思路 | 第100-101页 |
·存在不足 | 第101页 |
·人力资本能力理论与假设 | 第101-102页 |
·不同群体收入能力测算 | 第102-104页 |
·群体收入标准化计算 | 第104-105页 |
·粮作农民理想收入区间测算 | 第105-106页 |
·利益补偿额度分析 | 第106-107页 |
·机会成本角度 | 第106页 |
·农民绝对收入角度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八章 已有利益补偿机制评价 | 第108-123页 |
·粮食政策的演变发展过程 | 第108-110页 |
·以发展工业为目的的粮食政策(1949-1978) | 第108-109页 |
·以促进粮食增产、保障粮食产量为目的的粮食政策(1979-1993) | 第109页 |
·以支持粮食流通环节为目的的粮食政策(1994~2000) | 第109页 |
·以支持粮食生产环节为目的的粮食政策(2001-至今) | 第109-110页 |
·现行补偿机制分析——政府补偿层面 | 第110-111页 |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 第110页 |
·政策效用评价 | 第110页 |
·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110-111页 |
·现行补偿机制分析——农户补偿层面 | 第111-120页 |
·政策简介 | 第111-114页 |
·政策满意度实证分析 | 第114-115页 |
·模型变量与结果分析 | 第115-119页 |
·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 第119-120页 |
·现行补偿机制的资金来源分析 | 第120-121页 |
·政策简介 | 第120页 |
·政策效果 | 第120-121页 |
·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九章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 第123-139页 |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目标 | 第123-126页 |
·近期目标 | 第123-124页 |
·长期目标 | 第124-126页 |
·利益补偿主体分析 | 第126-127页 |
·中央政府 | 第126-127页 |
·粮食主销区 | 第127页 |
·利益补偿对象分析 | 第127-128页 |
·粮食主产区政府 | 第127-128页 |
·粮食主产区农户 | 第128页 |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运行模式分析 | 第128-129页 |
·中央政府对粮食主销区的政策调控 | 第129-130页 |
·确立并严守主销区粮食耕地面积底线 | 第129-130页 |
·监督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转移支付 | 第130页 |
·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粮食跨区指标交易模式 | 第130-133页 |
·交易模式分析 | 第130-131页 |
·粮食跨区交易模式优势分析 | 第131页 |
·资金来源分析 | 第131-132页 |
·粮食跨区交易模式实施阶段 | 第132-133页 |
·中央政府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 第133-136页 |
·资金支持 | 第133-134页 |
·政策支持 | 第134-136页 |
·粮食主产区资金使用途径分析 | 第136-137页 |
·保障专项资金用途 | 第136页 |
·保障农户粮食补贴额度情况下,适度向种粮大户倾斜 | 第136-137页 |
·对主产区基层工作者予以经济补偿 | 第137页 |
·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用途 | 第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6页 |
·本文结论 | 第139-143页 |
·粮食主产省现状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 第139页 |
·粮食主产省利益补偿依据 | 第139-140页 |
·粮食产销区域对比分析——以河南、广东为例 | 第140页 |
·政府层面的利益补偿额度测算 | 第140页 |
·农户层面的利益补偿依据分析 | 第140-141页 |
·个体需求角度农户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 | 第141页 |
·农户层面利益补偿额度 | 第141-142页 |
·现有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的效果 | 第142页 |
·现有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存在问题 | 第142-143页 |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构建要点 | 第143页 |
·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 | 第143页 |
·主要政策建议 | 第143-144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附录 | 第155-159页 |
个人简介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