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发回重审再完善问题研究--以张某某案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案情介绍 | 第8-11页 |
第一节 案件基本案情 | 第8-9页 |
第二节 案件判决结果 | 第9页 |
第三节 案件争议焦点 | 第9-11页 |
第二章 案件焦点问题分析 | 第11-23页 |
第一节 发回重审与疑罪从无的对立 | 第11-15页 |
一、发回重审的立法沿革 | 第11-12页 |
二、发回重审对本案案情影响 | 第12-14页 |
三、刑事诉讼中的疑罪从无原则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发回重审成为矛盾转移的工具 | 第15-18页 |
一、程序倒流以规避责任 | 第15-16页 |
二、规避责任对本案案情的影响 | 第16-17页 |
三、限制发回次数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第三节 配套规定的缺陷 | 第18-23页 |
一、刑事审限制度 | 第18-19页 |
二、刑事未决羁押制度 | 第19-20页 |
三、配套规定缺陷对本案案情影响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本案引致的刑事发回重审制度问题探源 | 第23-30页 |
第一节 国家本位理念 | 第23-25页 |
一、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 | 第23-24页 |
二、实体真实与程序正义 | 第24页 |
三、诉讼效率与诉讼公正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立法层面的缺失 | 第25-28页 |
一、实体原因发回标准难以界定 | 第25-26页 |
二、程序原因发回规定不明确 | 第26页 |
三、难以企及的刑事证明标准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司法层面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一、案件请示制度与“内部函” | 第28-29页 |
二、内部考评机制与法外因素影响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域外相关制度设计的比较 | 第30-33页 |
第一节 美国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德国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制度完善 | 第33-37页 |
第一节 实体性原因重新界定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程序原因的层级划分和次数限制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赋予被告人程序选择权 | 第35-36页 |
第四节 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