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六、研究样本说明 | 第19页 |
七、论文基本框架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纪录片视阈下的地区形象传播 | 第21-29页 |
一、地区形象的传播 | 第21-23页 |
(一)地区形象的传播主体 | 第21-22页 |
(二)地区形象传播的接受者 | 第22页 |
(三)地区形象传播的媒介选择 | 第22-23页 |
(四)地区形象的传播效果 | 第23页 |
二、纪录片与地区形象 | 第23-27页 |
(一)纪录片概述 | 第23-24页 |
(二)纪录片与地区形象的关系 | 第24-25页 |
(三)传播甘肃形象的纪录片 | 第25-27页 |
三、甘肃形象传播的经典纪录片概述 | 第27-29页 |
(一)纪录片《河西走廊》概述 | 第27-28页 |
(二)纪录片《丝绸之路》概述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纪录片《河西走廊》传播的甘肃形象 | 第29-48页 |
一、《河西走廊》中甘肃政治形象的呈现和传播 | 第29-32页 |
(一)甘肃地区的政治局面处在动荡不安与安定发展的交替中 | 第29-30页 |
(二)甘肃作为一条政治通道,沟通中原与西域 | 第30-32页 |
二、《河西走廊》中甘肃经济形象的呈现和传播 | 第32-37页 |
(一)甘肃地区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通道和集散地 | 第32-33页 |
(二)甘肃水草丰美,农耕、畜牧业发达 | 第33-35页 |
(三)甘肃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前景良好 | 第35-37页 |
三、《河西走廊》中甘肃军事形象的呈现和传播 | 第37-40页 |
(一)甘肃地区作为西部边陲,纷争不断 | 第38-39页 |
(二)甘肃地区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 | 第39-40页 |
四、《河西走廊》中甘肃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 | 第40-48页 |
(一)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呈现 | 第41-43页 |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呈现 | 第43-45页 |
(三)敦煌文化的传播与呈现 | 第45-48页 |
第三章 纪录片《丝绸之路》传播的甘肃形象 | 第48-58页 |
一、《丝绸之路》中甘肃经济形象的呈现和传播 | 第48-52页 |
二、《丝绸之路》中甘肃军事形象的呈现和传播 | 第52-53页 |
三、《丝绸之路》中甘肃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 | 第53-56页 |
四、《丝绸之路》中甘肃民族形象的呈现和传播 | 第56-58页 |
第四章 两部纪录片传播甘肃形象的传播技巧比较 | 第58-69页 |
一、两部纪录片在表现手法上的比较 | 第58-60页 |
二、两部纪录片在声画语言上的比较 | 第60-66页 |
(一)两部纪录片中画面语言比较 | 第60-62页 |
(二)两部纪录片中声音语言的比较 | 第62-66页 |
三、两部纪录片中叙事策略的比较 | 第66-69页 |
(一)两部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和叙事人称 | 第66-67页 |
(二)两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纪录片中甘肃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 第69-75页 |
一、纪录片在传播甘肃形象中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一)纪录片关于甘肃形象传播的“固化”和“扁平化” | 第69-70页 |
(二)有效传播甘肃形象的精品纪录片较少 | 第70-71页 |
(三)现实中甘肃形象与纪录片中的形象存在差异 | 第71页 |
二、纪录片传播甘肃地区形象的改进对策 | 第71-75页 |
(一)选题层面:拓宽题材选择范围,全方位展示甘肃形象 | 第72页 |
(二)创作模式:运用平民化的视角,实现历史和现实双向结合 | 第72-73页 |
(三)精品呈现:塑造品牌意识,打造甘肃形象传播的精品纪录片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献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