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纠纷解决实证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0-11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现状 | 第11-12页 |
|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第2章 农村的概述 | 第13-16页 |
| ·农村的概念 | 第13页 |
| ·农村的功能 | 第13-16页 |
| ·自治功能 | 第13-14页 |
| ·建设功能 | 第14页 |
| ·管理功能 | 第14页 |
| ·服务功能 | 第14-16页 |
| 第3章 农村纠纷的概述 | 第16-24页 |
| ·农村纠纷的内涵和外延 | 第16-17页 |
| ·农村纠纷的类型 | 第17-21页 |
| ·经济纠纷 | 第17-18页 |
| ·婚姻家庭纠纷 | 第18-19页 |
| ·土地纠纷 | 第19页 |
| ·邻里纠纷 | 第19-20页 |
| ·干群纠纷 | 第20页 |
| ·其他纠纷 | 第20-21页 |
| ·农村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21-22页 |
| ·农村社会的转型 | 第21页 |
| ·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 | 第21-22页 |
| ·多元化的利益冲突 | 第22页 |
| ·农村纠纷的特点 | 第22-24页 |
| ·纠纷内容复杂化 | 第22-23页 |
| ·纠纷数量持续增加 | 第23页 |
| ·纠纷主体多元化 | 第23-24页 |
| 第4章 农村纠纷解决的主体和依据 | 第24-31页 |
| ·农村纠纷解决的主体 | 第24-26页 |
| ·私力救济主体 | 第24-25页 |
| ·公力救济主体 | 第25-26页 |
| ·纠纷解决的主体选择情况 | 第26-28页 |
| ·纠纷类型对选择纠纷解决主体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参与度较高的村委会 | 第27-28页 |
| ·低使用率的司法所 | 第28页 |
| ·农村纠纷解决的依据 | 第28-31页 |
| ·法律 | 第28-29页 |
| ·指导性政策 | 第29页 |
| ·村规民约 | 第29页 |
| ·传统习俗 | 第29-30页 |
| ·家法族规 | 第30-31页 |
| 第5章 农村纠纷解决的方式和效力 | 第31-37页 |
| ·农村纠纷解决的主要方式 | 第31-33页 |
| ·当事人和解 | 第31-32页 |
| ·民间调解 | 第32页 |
| ·诉讼 | 第32-33页 |
| ·影响村民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因素 | 第33-34页 |
| ·农村传统历史文化观念 | 第33-34页 |
| ·经济成本考量 | 第34页 |
| ·熟人社会的情感因素 | 第34页 |
| ·社会舆论影响 | 第34页 |
| ·农村纠纷解决的效力 | 第34-37页 |
| ·对当事人的效力 | 第35页 |
| ·对国家的效力 | 第35-37页 |
| 第6章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37-45页 |
|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 | 第37页 |
|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形成 | 第37-41页 |
| ·改革开放前农村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37-39页 |
|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39-41页 |
| ·目前农村纠纷解决的困境 | 第41-45页 |
| ·解决纠纷的机制不健全 | 第41-42页 |
|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协调性不高 | 第42页 |
| ·民间调解组织能力不足 | 第42-43页 |
|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日益突出 | 第43-45页 |
| 第7章 农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建立 | 第45-53页 |
| ·建立农村纠纷解决机制遵循的原则 | 第45-47页 |
| ·依法治国 | 第45页 |
| ·以人为本 | 第45-46页 |
| ·公平正义 | 第46页 |
| ·效率 | 第46-47页 |
| ·乡情 | 第47页 |
| ·建立和完善农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措施 | 第47-53页 |
| ·完善人民调解机制 | 第47-48页 |
| ·提高诉讼效率 | 第48-49页 |
| ·促进不同类型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 | 第49-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