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2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和选题意义 | 第11-19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三、关键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一)非竞争性的霸权党制 | 第20-21页 |
(二)竞争性的两党制 | 第21页 |
(三)竞争性的主导党制 | 第21-22页 |
(四)不同的竞争模式 | 第22-23页 |
四、研究方法:历史制度主义 | 第23-28页 |
(一)关键节点 | 第24页 |
(二)路径依赖 | 第24-25页 |
(三)制度变迁理论 | 第25-26页 |
(四)制度功能演进 | 第26-28页 |
第一章 从非竞争到无限竞争:台湾政党制度变迁及变量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第28-47页 |
一、从非竞争霸权党制到无限竞争两党制的变迁 | 第29-37页 |
(一)关键节点:四次重大事件 | 第29-33页 |
(二)路径依赖:戒严体制的强化 | 第33-34页 |
(三)制度功能演进:国民党的困境及其与民进党的冲突 | 第34-37页 |
二、从霸权党制到两党制变迁的影响变量和相互作用 | 第37-47页 |
(一)外部挑战:法统危机和“回归宪法” | 第37-39页 |
(二)内部冲击:党外、省籍、腐败和选举体制 | 第39-42页 |
(三)新兴观念:西方自由主义与儒家传统的矛盾 | 第42-43页 |
(四)精英作用:国民党和党外势力 | 第43-46页 |
(五)小结:四种变量的顺序与组合 | 第46-47页 |
第二章 从非竞争到有限竞争:新加坡政党制度变迁及变量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第47-72页 |
一、从非竞争霸权党制到有限竞争主导党制的变迁 | 第48-57页 |
(一)关键节点:单选区和集选区的失利 | 第48-50页 |
(二)路径依赖:人民行动党领导下的政党制度自我强化 | 第50-51页 |
(三)制度功能演进:人民行动党与反对党的冲突 | 第51-57页 |
二、从霸权党制到主导党制变迁的影响变量和相互作用 | 第57-72页 |
(一)外部挑战:民主化浪潮 | 第58-59页 |
(二)内部冲击:结构、种族、反对党和选举制度 | 第59-65页 |
(三)新兴观念:自由主义的冲击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 第65-67页 |
(四)精英作用:人民行动党和反对党 | 第67-70页 |
(五)小结:四种变量的顺序与组合 | 第70-72页 |
第三章 台湾和新加坡政党制度变迁的异同比较 | 第72-100页 |
一、台湾地区和新加坡政党制度变迁的相同之处 | 第72-88页 |
(一)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 | 第73-75页 |
(二)方兴未艾的多元社会 | 第75-77页 |
(三)日渐强大的在野政党 | 第77-81页 |
(四)主动改革的执政党 | 第81-85页 |
(五)由非竞争性到竞争性的政党制度 | 第85-88页 |
二、台湾和新加坡政党制度变迁的不同之处 | 第88-100页 |
(一)价值观念的整合力度不同 | 第89-91页 |
(二)社会和政治的复杂性不同 | 第91-94页 |
(三)在野政党的生存空间不同 | 第94-97页 |
(四)统治精英的政治选择不同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结论和启示 | 第100-111页 |
一、台湾和新加坡政党制度变迁比较的结论 | 第100-103页 |
(一)从非竞争性发展到有限竞争是政党制度变迁的较优结果 | 第100-101页 |
(二)政党制度变迁要契合本国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 | 第101-103页 |
二、台湾和新加坡政党制度变迁比较的启示 | 第103-111页 |
(一)主动应对外部挑战带来的压力 | 第104-105页 |
(二)积极构建和引领新型的政治价值 | 第105-107页 |
(三)妥善处理频发的社会矛盾 | 第107-108页 |
(四)不断提升统治精英的治理能力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一)外文著作及中文译著 | 第111页 |
(二)中文著作 | 第111-112页 |
(三)期刊论文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