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大豆病虫害论文

大豆孢囊线虫两个生理小种转录组比较及CLE2基因功能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的危害及其生活史第10-11页
     ·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第10页
     ·大豆孢囊线虫的生活史第10-11页
   ·大豆孢囊线虫田间种群多样性第11页
   ·大豆孢囊线虫不同种群间寄主选择性差异的分子基础第11-12页
   ·大豆孢囊线虫寄生机制第12-16页
     ·细胞壁修饰蛋白第13-14页
     ·抑制寄主免疫防御第14-15页
     ·调节寄主细胞发育第15-16页
   ·RNAi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第16-18页
     ·In vitro RNAi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及不足第16-17页
     ·In planta RNAi为植物寄生线虫基因功能研究中的重要技术第17-18页
   ·植物寄生线虫转录组学研究现状第18-20页
   ·植物寄生线虫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第20页
   ·植物寄生线虫取食位点细胞为独特的组织结构第20-21页
     ·植物寄生线虫取食位点细胞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成机制第20-21页
     ·取食位点细胞具有高代谢活性和高膨压第21页
     ·取食位点细胞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第21页
   ·植物寄生线虫与寄主互作研究中植物转录组学研究现状第21-23页
   ·植物寄生线虫与寄主互作改变植物的代谢组第23-25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本研究的目的第25页
     ·本研究的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SCN单孢囊纯系的建立及其侵染大豆后发育进程分析第26-33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SCN单孢囊扩繁第26-27页
     ·SCN生理小种鉴定第27页
     ·SCN侵染大豆中黄13后的发育进行分析第27-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培育了44个SCN单孢囊纯系第29页
     ·获得3号、4号和16号生理小种单孢囊纯系第29-30页
     ·明确了SCN在大豆寄主中黄13中的发育进程第30-31页
   ·本章讨论第31-33页
第三章 创建植物寄生线虫微量总RNA提取技术第33-41页
   ·材料与方法第33-37页
     ·无RNase玻璃粉的制备第33页
     ·去除微量组织搅拌器配套的研磨槌上的RNase第33页
     ·约1000条SCN侵染前J2s组织破碎第33-34页
     ·SCN总RNA的提取及电泳检测第34页
     ·30条SCN侵染前J2s总RNA的提取第34-35页
     ·SCN肌动蛋白基因特异PCR扩增及电泳检测第35-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39页
   ·本章讨论第39-41页
第四章 SCN 3号与4号生理小种不同龄期转录组比较分析第41-57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1-45页
     ·不同龄期SCN的获取第41页
     ·SSH cDNA文库的构建第41-44页
     ·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及发育表达分析第44页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第44-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54页
     ·SCN Race 3和Race 4各龄期幼虫mRNA扩增第45-46页
     ·SCN Race 3和Race 4各龄期幼虫ds cDNA扩增第46-48页
     ·构建了Race 3和Race 4共6个SSH cDNA文库第48-49页
     ·各寄生期候选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第49页
     ·侵染后J3s和J4雌虫阶段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第49-50页
     ·13个差异表达基因在各龄期相对表达量分析第50-51页
     ·13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发育表达比较分析第51-54页
   ·本章讨论第54-57页
     ·SCN生理小种、大豆品种以及线虫发育时期的选择第54页
     ·差异表达效应蛋白编码基因的功能符合SCN同大豆互作进程第54-55页
     ·在J3s和J4雌虫阶段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物质代谢第55-56页
     ·同一基因发育表达模式在Race 3和Race 4间存在差异第56-57页
第五章 SCN CLE 2基因In planta RNAi功能分析第57-75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7-65页
     ·CLE 2基因RNAi载体p33010CLE的构建第57-62页
     ·发根农杆菌K59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转化第62页
     ·大豆发根的诱导形成和继代培养第62-63页
     ·阳性大豆发根PCR检测第63页
     ·在大豆发根上接种大豆孢囊线虫第63页
     ·大豆发根中大豆孢囊线虫J4雌虫的分离第63页
     ·CLE 2基因qRT-PCR分析第63-64页
     ·大豆发根上孢囊的分离与计数第64-65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5-73页
     ·CLE 2 RNAi干扰载体的构建第65-68页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发根的诱导及继代培养第68-69页
     ·In planta RNAi导致CLE 2基因表达丰度下降第69-70页
     ·CLE 2基因在SCN与大豆互作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第70-73页
   ·本章讨论第73-75页
第六章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9页
致谢第89-90页
附录第90-100页
作者简历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绿核菌UV-2中二萘并-γ-吡喃酮的分离鉴定、制备工艺及其生物活性
下一篇:光谱及高光谱成像技术在作物特征信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