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分子印迹原理 | 第14-15页 |
·聚合方法 | 第15-17页 |
·本体聚合 | 第15页 |
·沉淀聚合 | 第15-16页 |
·悬浮聚合 | 第16页 |
·原位聚合 | 第16-17页 |
·分子印迹分离分析技术 | 第17-21页 |
·分子印迹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 第17-18页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SPE) | 第18-20页 |
·分子印迹传感器技术 | 第20页 |
·分子印迹药物分离 | 第20-21页 |
·食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检测 | 第21页 |
·选题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沉淀聚合法制备葛根素印迹微球及其固相萃取葛根粉 | 第23-31页 |
·实验部分 | 第23-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沉淀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 | 第24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4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静态吸附 | 第24-25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 | 第25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解析 | 第25页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 第25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29页 |
·MIP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26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葛根素的吸附及解吸附 | 第26-29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分离和纯化葛根素 | 第29页 |
·结论 | 第29-31页 |
第3章 香草酸介孔硅胶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和选择识别 | 第31-47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试剂和材料 | 第32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32页 |
·分光光度分析香草酸和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32-33页 |
·香草酸介孔硅胶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33-34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34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34-35页 |
·竞争吸附实验 | 第35页 |
·MIPs固相萃取 | 第35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 4-VP相互作用 | 第35-36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36-39页 |
·吸附分析和识别机理 | 第39-46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39-40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40-42页 |
·吸附热力学 | 第42-43页 |
·吸附能力和吸附选择性 | 第43-44页 |
·真实样品的应用 | 第44-45页 |
·脱附和使用重复性分析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桃叶珊瑚苷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表征及色谱分析 | 第47-58页 |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47-48页 |
·设备和仪器 | 第48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48-49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9页 |
·等温吸附 | 第49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色谱行为研究 | 第49-50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金属离子与功能单体及模板分子的相互作用 | 第50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分布系数的研究 | 第50-51页 |
·SEM分析 | 第51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 第52-53页 |
·色谱分析 | 第53-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利福霉素S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和固相萃取 | 第58-65页 |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试剂和材料 | 第58页 |
·仪器 | 第58-59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59页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9页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59页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 第59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59-60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60-61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 | 第61-62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62-63页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合物 625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