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33页 |
| ·概述 | 第11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的类型 | 第11-13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的形成机理 | 第13-17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的形貌控制以及类型 | 第17-22页 |
| ·堆积参数g | 第17-18页 |
| ·几种常见介孔二氧化硅的形貌类型 | 第18-22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应用于药物负载与释放 | 第22-28页 |
| ·牙本质敏感病症及其治疗 | 第28-31页 |
| ·选题的意义及课题创新点 | 第31-3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 第2章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调控不同形貌介孔氧化硅合成 | 第33-44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 ·不同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比例下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 第34-35页 |
| ·检测与表征 | 第35页 |
| ·结果与讨论25 | 第35-43页 |
| ·R=0.01~0.18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35-39页 |
| ·R=0.20~0.50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39-41页 |
| ·R值调控形貌合成总结与形成机理分析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3章 介孔二氧化硅表面无机开关的设计应用于药物释放 | 第44-55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与检测表征 | 第45-47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45-46页 |
| ·模型药物(IBU/Ca~(2+))的负载以及壳层包覆 | 第46页 |
| ·包覆前后介孔二氧化硅降解速率对比 | 第46页 |
| ·模型药物体外控制释放 | 第46页 |
| ·检测与表征 | 第46-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 ·开关包覆前后性质变化 | 第47-50页 |
| ·模型药物IBU/Ca~(2+)的体外控制释放 | 第50-53页 |
| ·无机开关作用模型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应用于牙本质敏感治疗 | 第55-66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 ·实验试剂 | 第55-56页 |
|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 ·实验方法与检测表征 | 第56-58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与Ca~(2+)/PO_4~(3-)的负载 | 第56-57页 |
| ·牙本质盘的制备与模拟牙本质敏感病症 | 第57页 |
| ·模拟牙本质敏感的涂覆治疗 | 第57-58页 |
| ·样品的检测与表征 | 第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5页 |
| ·介孔二氧化硅负载钙磷酸盐形貌与孔道性质变化 | 第58-60页 |
| ·分组治疗模拟牙本质敏感病症效果评价 | 第60-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