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腐败 | 第13-14页 |
·制度与制度化 | 第14-15页 |
·网络反腐 | 第15页 |
·网络反腐的制度化 | 第15-16页 |
·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及理论工具 | 第17-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8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网络反腐的特点及其制度化进程 | 第19-26页 |
·网络反腐的主体 | 第19-20页 |
·网民 | 第19页 |
·民间反腐组织 | 第19-20页 |
·政府反腐部门 | 第20页 |
·网络反腐的特点 | 第20-22页 |
·公开性、透明性 | 第20-21页 |
·快捷性、高效性 | 第21页 |
·匿名性、低成本 | 第21页 |
·直观性、互动性 | 第21-22页 |
·网络反腐制度化进程 | 第22-26页 |
·自发阶段(1999-2003) | 第22-23页 |
·组织化阶段(2003-2007) | 第23-24页 |
·制度化阶段(2008年以来) | 第24-26页 |
3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困境及成因 | 第26-35页 |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伦理困境及其成因 | 第26-28页 |
·匿名性导致的非理性 | 第26-27页 |
·网络舆论演变为网络暴力 | 第27-28页 |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组织困境及其成因 | 第28-30页 |
·网络组织群体极化现象 | 第28-29页 |
·网络舆论的自发性造成监督的偶然性 | 第29-30页 |
·网络监督没有强制力造成监督缺乏实效性 | 第30页 |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技术困境及其成因 | 第30-33页 |
·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 第31-32页 |
·缺乏完善的网络举报信息收集技术平台 | 第32页 |
·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 | 第32-33页 |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政策困境及其成因 | 第33-35页 |
4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实现路径 | 第35-46页 |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伦理基础及其实现路径 | 第35-38页 |
·界定网络公民 | 第35-36页 |
·明确网络权力的性质和归属 | 第36-37页 |
·权力让位于权利,倡导权利中心化 | 第37页 |
·注重伦理建设,建立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 第37-38页 |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组织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 第38-40页 |
·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培育网络监督主体 | 第38-39页 |
·畅通网络举报渠道,健全举报腐败行为工作机制 | 第39-40页 |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技术体系及其实现路径 | 第40-43页 |
·建立和完善网络举报信息的收集、反馈与管理技术平台 | 第40-42页 |
·提高信息化水平,缩短"数字鸿沟" | 第42页 |
·破解监控技术难题,净化网络信息空间 | 第42-43页 |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政策环境及其实现路径 | 第43-46页 |
·提升民间网络反腐的合法性 | 第43-44页 |
·尽快建立官员财产中报和公示制度 | 第44-45页 |
·建立公众知情权与官员隐私权的平衡机制 | 第45-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