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引言 | 第8页 |
·森林生物量研究现状 | 第8-9页 |
·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森林土壤碳储量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3-16页 |
·地理位置 | 第13页 |
·地形地貌 | 第13页 |
·气候特征 | 第13-14页 |
·土壤类型 | 第14页 |
·植被类型 | 第14页 |
·森林资源 | 第14-1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试验地选择与布设 | 第16-17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17-18页 |
·单木生物量测定 | 第17页 |
·林下生物量测定 | 第17页 |
·林分生物量测定 | 第17-18页 |
·植被层碳储量的测定 | 第18页 |
·含碳率的测定 | 第18页 |
·森林植被层碳储量的估算 | 第18页 |
·枯枝落叶层碳储量的测定 | 第18页 |
·含碳率的测定 | 第18页 |
·枯枝落叶层碳储量的估算 | 第18页 |
·土壤碳储量的测定 | 第18-19页 |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 第18页 |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 第18-19页 |
·土壤碳储量的测定 | 第1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 | 第19页 |
·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4 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特征 | 第20-30页 |
·不同林型各组分碳含量 | 第20-21页 |
·不同林型森林群落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21-22页 |
·不同林型森林植被层碳储量 | 第22-25页 |
·乔木层碳储量 | 第22-24页 |
·灌木层碳储量 | 第24页 |
·草本层碳储量 | 第24-25页 |
·森林植被层碳储量分配特征 | 第25页 |
·不同林型枯枝落叶层碳储量 | 第25-26页 |
·不同林型土壤层碳储量 | 第26-28页 |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 第26-27页 |
·土壤有机碳 | 第27页 |
·土壤碳储量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 第28-30页 |
5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变化特征 | 第30-41页 |
·不同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各组分含碳率特征 | 第30-31页 |
·不同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森林群落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31-32页 |
·不同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森林植被层碳储量特征 | 第32-35页 |
·乔木层不同组分碳储量 | 第32-34页 |
·灌木层不同组分碳储量 | 第34页 |
·草木层不同组分碳储量 | 第34-35页 |
·森林植被层碳储量空间分布 | 第35页 |
·不同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碳储量特征 | 第35-36页 |
·不同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特征 | 第36-39页 |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 第36-38页 |
·土壤有机碳含量 | 第38页 |
·土壤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不同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