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枞地区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研究
|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0页 |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2 研究区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第14-15页 |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8页 |
| ·长江中下游地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庐枞地区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发展趋势及存在主要问题 | 第18页 |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8-19页 |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31页 |
| §2.1 区域深部地质特征 | 第21-23页 |
| ·区域壳幔结构 | 第21-22页 |
| ·莫霍面特征 | 第22-23页 |
| §2.2 地层 | 第23-25页 |
| ·地层岩性组合 | 第23页 |
| ·地层的赋矿特征 | 第23-25页 |
| §2.3 构造 | 第25-27页 |
| ·断裂构造 | 第25页 |
| ·褶皱构造 | 第25-27页 |
| ·火山机构 | 第27页 |
| §2.4 岩浆岩 | 第27-29页 |
| ·火山岩 | 第27页 |
| ·次火山岩 | 第27-28页 |
| ·侵入岩 | 第28-29页 |
| §2.5 区域矿产特征 | 第29页 |
| §2.6 区域地质演化史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燕山期成矿岩浆岩 | 第31-58页 |
| §3.1 成矿岩浆岩空间分布 | 第31-32页 |
| ·橄榄安粗岩系 | 第31-32页 |
| ·埃达克质岩系 | 第32页 |
| §3.2 岩相学特征 | 第32-35页 |
| ·橄榄安粗岩系 | 第32-35页 |
| ·埃达克质岩系 | 第35页 |
| §3.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35-46页 |
| ·橄榄安粗岩系 | 第35-43页 |
| ·埃达克质岩系 | 第43-46页 |
| §3.4 年代学研究 | 第46-53页 |
| ·橄榄安粗岩系 | 第46-51页 |
| ·埃达克质岩系 | 第51-53页 |
| §3.5 岩浆起源与演化机制 | 第53-57页 |
| ·岩浆源区 | 第53-55页 |
| ·岩浆演化 | 第55-56页 |
| ·岩浆起源与演化模型 | 第56-57页 |
| §3.6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燕山期金属矿床类型 | 第58-88页 |
| §4.1 玢岩型铁矿 | 第58-69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8-61页 |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61-68页 |
| ·矿床成因 | 第68-69页 |
| §4.2 沉积-热液改造型铁(铜)矿 | 第69-76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69-71页 |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71-75页 |
| ·矿床成因 | 第75-76页 |
| §4.3 热液脉型铜(金)矿 | 第76-82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77-78页 |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78-80页 |
| ·矿床成因 | 第80-82页 |
| §4.4 斑岩型铜(金)矿床 | 第82-86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82-84页 |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84-85页 |
| ·矿床成因 | 第85-86页 |
| §4.5 小结 | 第86-88页 |
| 第五章 区域岩浆-成矿系列分析 | 第88-97页 |
| §5.1 岩浆-成矿作用时间结构 | 第88-89页 |
| §5.2 岩浆-成矿作用空间结构 | 第89-91页 |
| §5.3 成矿规律 | 第91-93页 |
| ·关键控矿因素 | 第91-92页 |
| ·区域岩浆-成矿作用对比 | 第92-93页 |
| §5.4 成矿模式 | 第93-95页 |
| §5.5 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 | 第95-97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97-99页 |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 §6.2 存在问题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 附表 | 第108-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