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城市森林对城市热环境的多尺度调节作用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引言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6-17页
 第二节 研究进展第17-25页
  一、研究内容第17-21页
  二、研究方法第21-25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5-30页
  一、研究意义第25-26页
  二、研究内容第26-28页
  三、技术路线第28页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8页
  五、预期目标第28-29页
  六、前者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特色创新第29-3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30-36页
 第一节 位置及范围第30-31页
 第二节 自然概况第31-35页
  一、地质与地貌第31-32页
  二、水文特征及气候特性第32-33页
  三、自然土壤第33-34页
  四、自然植被第34-35页
 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第35-36页
第三章 长春城市森林特征第36-64页
 第一节 长春市城市森林规模第36-40页
  一、研究方法第36-38页
  二、结果与分析第38-40页
 第二节 长春市城市森林群落结构第40-57页
  一、基于样方调查的长春城市森林群落结构第41-45页
  二、基于TM及样方调查的城市森林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第45-57页
 第三节 长春城市森林景观结构第57-62页
  一、研究方法第57-58页
  二、结果与分析第58-62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群落尺度上城市森林对热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第64-82页
 第一节 引言第64-65页
 第二节 技术路线第65-66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66-73页
  一、城市森林样方设定第66-68页
  二、城市森林样方遥感地温数据第68-72页
  三、城市森林样方气温的测定第72页
  四、数据分析第72-73页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第73-78页
  一、基于地温城市森林群落结构与热环境效应关系研究第74-76页
  二、基于气温城市森林群落结构与热环境效应关系研究第76-78页
 第五节 讨论第78-81页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斑块尺度上城市森林对热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第82-108页
 第一节 引言第82-83页
 第二节 技术路线第83-84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84-90页
  一、城市森林斑块特性第84-85页
  二、遥感反演地温数据第85-88页
  三、城市森林斑块气温的测定第88-89页
  四、数据分析第89-90页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第90-102页
  一、地温第92-100页
  二、气温冷岛强度第100-102页
 第五节 讨论第102-106页
  一、理论意义第102-103页
  二、实践意义第103-106页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景观尺度上城市森林对热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第108-130页
 第一节 引言第108-110页
 第二节 技术路线第110-111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11-121页
  一、城市森林空间格局数据第111-113页
  二、城市地表温度数据第113-114页
  三、样区分割第114-115页
  四、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115-121页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第121-124页
  一、城市森林规模(覆盖度、NDVI)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第121-122页
  二、不同尺度下城市森林空间分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第122-123页
  三、不同规模下城市森林空间格局与温度关系研究第123-124页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第124-128页
  一、理论意义第124-126页
  二、实践意义第126-128页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七章 不同尺度上长春城市森林对热环境调节的优化策略第130-136页
 第一节 增加城市森林规模及优化其空间布局第131-133页
  一、增加城市森林规模第131页
  二、优化城市森林空间布局第131-133页
 第二节 优化斑块空间特性:不同斑块尺度分类指导第133-134页
 第三节 优化城市森林群落结构第134-136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6-142页
 第一节 长春市城市森林第136-137页
  一、长春市城市森林规模第136页
  二、长春市城市森林群落结构第136-137页
  三、长春市城市森林景观结构第137页
 第二节 城市森林调节热环境的作用规律与优化策略第137-139页
  一、城市森林群落结构与热环境效应关系研究第137页
  二、城市森林斑块特性与热环境效应关系研究第137-138页
  三、城市森林空间格局与热环境效应关系研究第138页
  四、基于热环境的城市森林优化策略研究第138-139页
 第三节 本研究特色第139-140页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7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下一篇: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对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植被NPP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