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下游输沙水量及输水输沙通道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河道概况 | 第11-13页 |
| ·渭河河道概况 | 第11-12页 |
| ·渭河下游河道概况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渭河下游水沙变化过程研究 | 第13-14页 |
| ·河道近期冲淤变化分析 | 第14-15页 |
| ·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6页 |
| ·输沙水量研究 | 第16-19页 |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渭河下游来水来沙量及过程变化 | 第23-38页 |
| ·实测水沙资料情况 | 第23页 |
| ·来水来沙量 | 第23-25页 |
| ·干流水沙量 | 第23页 |
| ·区间支流水沙量 | 第23-25页 |
| ·渭河下游河段多年平均水沙分布 | 第25页 |
| ·水沙过程变化特征 | 第25-37页 |
| ·水沙来源 | 第25-26页 |
| ·年际变化特点 | 第26-30页 |
| ·水沙量年内分配特点 | 第30-32页 |
| ·汛期水沙搭配关系 | 第32-34页 |
| ·不同流量级出现天数及携带水沙量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渭河下游冲淤变化与河道萎缩特征 | 第38-54页 |
| ·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 | 第38-43页 |
| ·总体冲淤过程 | 第38-40页 |
| ·不同时期的淤积特点 | 第40-43页 |
| ·渭河下游河道萎缩特征 | 第43-50页 |
| ·近年纵剖面上降下升 | 第43-44页 |
| ·河段横断面呈现缩窄趋势 | 第44-45页 |
| ·主槽过流能力减小 | 第45-46页 |
| ·断面形态变化 | 第46-50页 |
| ·渭河下游河段演变成因 | 第50-53页 |
| ·水利工程的影响 | 第50页 |
| ·水沙变化的影响 | 第50-52页 |
| ·河道边界条件的影响 | 第52页 |
| ·支流来水来沙的影响 | 第52-53页 |
| ·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渭河下游河段输沙水量分析 | 第54-66页 |
| ·输沙水量的概念 | 第54页 |
| ·现有计算方法总结 | 第54-58页 |
| ·不考虑冲淤法 | 第54-55页 |
| ·冲淤修正法 | 第55页 |
| ·平衡输沙法 | 第55-56页 |
| ·资料分析法 | 第56-58页 |
| ·拟采用的计算方法 | 第58-60页 |
| ·实测资料分析法 | 第58页 |
| ·冲淤修正法 | 第58页 |
| ·不平衡输沙法 | 第58-60页 |
| ·渭河下游输沙水量 | 第60-65页 |
| ·计算条件的确定 | 第60-61页 |
| ·输沙水量 | 第61-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渭河下游输水输沙通道预测 | 第66-82页 |
| ·数学模型 | 第66-72页 |
| ·水力因素计算 | 第66-67页 |
| ·输沙计算 | 第67-70页 |
| ·高含沙水流挟沙能力 | 第70-71页 |
| ·边界和初始条件 | 第71-72页 |
|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 第72-75页 |
| ·基本情况 | 第72页 |
| ·基本资料与参数 | 第72-73页 |
| ·率定与验证成果 | 第73-75页 |
| ·未来输水输沙通道预测成果 | 第75-81页 |
| ·计算条件 | 第75-78页 |
| ·计算成果 | 第78-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2-84页 |
|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