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7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7-8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8页 |
第三节 文献回顾 | 第8-15页 |
一、“校漂族”相关研究 | 第8-13页 |
二、“青年过渡”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青年角色过渡 | 第15-16页 |
二、毕业生 | 第16页 |
三、“校漂族”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7-20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实施 | 第18-19页 |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42页 |
第一节 成为“校漂族”的关键要素 | 第20-27页 |
一、“校漂族”存在的社会背景 | 第20-22页 |
二、推动“校漂族”形成的相关政策 | 第22-23页 |
三、“校漂”形成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 第23-27页 |
第二节 向“校漂族”过渡中的困境与冲突 | 第27-31页 |
一、角色扮演的行为层面困境 | 第27-29页 |
二、角色定位的身份认同冲突 | 第29-30页 |
三、角色期望的成本收益质疑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校漂族”角色领会中的行为策略与自我调适 | 第31-36页 |
一、“校漂族”非正式立足的实现机制 | 第31-33页 |
二、“校漂族”角色融入过程中的行为调适 | 第33-35页 |
三、“校漂族”角色适应过程中的心理调适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断裂”与“缓冲”——对“校漂族”的反思 | 第36-42页 |
一、“校漂族”——青年过渡群体形成的悖论 | 第36-37页 |
二、“校漂”形象——“文化身份”与“社会身份”的双重“边际人” | 第37-38页 |
三、“校漂”阶段——转型期青年角色过渡的缓冲带 | 第38-40页 |
四、“校漂”现象——毕业生“心理社会的”的“合法延缓期”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2-45页 |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2-43页 |
二、讨论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难点与不足 | 第44-45页 |
一、本研究的创新 | 第44页 |
二、本研究的难点 | 第44页 |
三、本研究的不足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