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6-8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8-15页 |
第一节 “友谊”的结构-功能范式研究 | 第8-10页 |
一、“友谊”的结构特征: 判断与评价 | 第8-9页 |
二、“友谊”的功能:自我认同与社会团结 | 第9-10页 |
第二节 “友谊”的互动-发展范式研究 | 第10-12页 |
一、交换理论取向 | 第10-11页 |
二、同质性选择取向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日常互动的理论视角 | 第12-15页 |
一、微观社会秩序的理论取向 | 第12-13页 |
二、互动仪式理论 | 第13-15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抽样 | 第15页 |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资料的分析与理论的建构方式 | 第16-18页 |
第四章 友谊建构的路径分析 | 第18-47页 |
第一节 友谊概念建构的两条路径:外部路径与内部路径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友谊建构路径的静态分析:结构、形态与发展模式 | 第20-39页 |
一、友谊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 | 第20-28页 |
二、友谊的基本形态 | 第28-31页 |
三、友谊的发展模式 | 第31-39页 |
第三节 友谊建构路径的动态分析:仪式的流动与情感的变化 | 第39-47页 |
一、互动仪式的逐层深入与情感的累积 | 第39-43页 |
二、互动仪式的停滞与情感的断裂 | 第43-46页 |
三、反思的仪式与情感的排斥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7-50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友谊”:互动变化中的情感团结 | 第47-48页 |
第二节“友谊”的发展:个体特质与情境力量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大学生友谊现象”访谈提纲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