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选题背景 | 第7页 |
2.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的内容 | 第8-9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一、公司人格逆向否认概述 | 第10-18页 |
(一)公司人格顺向否认与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界定 | 第10-13页 |
1.公司人格顺向否认的界定 | 第10-11页 |
2.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界定 | 第11-13页 |
(二)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特征 | 第13-14页 |
1.公司人格逆向否认以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为前提 | 第13页 |
2.公司人格逆向否认是针对特定法律关系的一次性否认 | 第13-14页 |
3.公司人格逆向否认与顺向否认的责任流向和着力点相反 | 第14页 |
(三)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类型 | 第14-16页 |
1.内部逆向否认公司人格 | 第14-15页 |
2.外部逆向否认公司人格 | 第15-16页 |
(四)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历史发展 | 第16-18页 |
二、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学理与现实基础 | 第18-27页 |
(一)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学理基础 | 第18-21页 |
1.法学基础 | 第18-20页 |
2.经济学基础 | 第20页 |
3.社会学基础 | 第20-21页 |
(二)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现实基础 | 第21-27页 |
1.美国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司法实践 | 第21-23页 |
2.我国逆向否认公司人格的司法实践 | 第23-25页 |
3.公司人格逆向否认制度的独立程序价值 | 第25-27页 |
三、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构成要件 | 第27-32页 |
(一)主体要件 | 第27-28页 |
1.提请主体 | 第28页 |
2.责任主体 | 第28页 |
(二)行为要件 | 第28-29页 |
(三)后果要件 | 第29-30页 |
(四)主观要件 | 第30-32页 |
四、我国公司人格逆向否认制度的现状及建议 | 第32-38页 |
(一)我国公司人格逆向否认制度的现状 | 第32-33页 |
1.立法与学理研究层面 | 第32页 |
2.司法实践层面 | 第32-33页 |
(二)我国公司人格逆向否认制度的构建 | 第33-38页 |
1.立法模式 | 第33-34页 |
2.责任承担问题 | 第34-36页 |
3.公司人格逆向否认之诉的程序规则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