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切分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0-11页 |
| ·切分轧制概述及分类 | 第11-14页 |
| ·切分轧制技术概述 | 第11-12页 |
| ·切分轧制分类 | 第12-14页 |
| ·切分轧制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切分轧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四线切分轧制的孔型设计 | 第19-26页 |
| ·某钢厂切分轧制连轧生产线概述 | 第19页 |
| ·四线切分轧制孔型设计与面积计算 | 第19-25页 |
| ·预切分孔型尺寸设计 | 第20-21页 |
| ·预切分孔型面积计算 | 第21-22页 |
| ·切分道次孔型尺寸设计 | 第22-24页 |
| ·切分孔型面积计算 | 第24-25页 |
| ·孔型面积计算公式的验证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切分轧制轧制力的计算 | 第26-40页 |
| ·与切分轧制相同工况下平板轧制的有限元模拟计算 | 第26-29页 |
| ·有限元模拟轧制工况的设定 | 第26页 |
| ·轧制模拟中轧件屈服强度的计算 | 第26-27页 |
| ·平均变形速度的计算 | 第27-28页 |
| ·平均变形程度的计算 | 第28-29页 |
| ·模拟计算的结果的验证 | 第29-30页 |
| ·平均轧制力的理论计算 | 第29页 |
| ·轧制力的计算 | 第29-30页 |
| ·应用有限元法计算的轧制力 | 第30页 |
| ·预切分道次轧制力计算 | 第30-35页 |
| ·四线预切分轧制道次轧制力的计算 | 第30-32页 |
| ·三线至六线预切分道次分轧制力计算与比较 | 第32-34页 |
| ·各线预切分轧制力的比较 | 第34页 |
| ·预切分轧制力与其相同宽度轧件平辊轧制力的比较 | 第34-35页 |
| ·切分道次轧制力的计算与比较 | 第35-38页 |
| ·四线切分道次轧制力的计算 | 第35-37页 |
| ·三线至六线切分道次轧制力的计算与比较 | 第37-38页 |
| ·预切分和切分道次轧制力比较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四线切分轧制轧件前滑与宽展的计算 | 第40-49页 |
| ·预切分孔型中轧件前滑 | 第40-43页 |
| ·预切分孔型轧件前滑的理论计算 | 第40-41页 |
| ·预切分孔型中轧件前滑值的有限元模拟 | 第41-42页 |
| ·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42-43页 |
| ·切分轧制过程轧件的宽展 | 第43-47页 |
| ·有限元法计算轧制宽展的验证 | 第43-45页 |
| ·预切分孔型下轧件宽展的计算 | 第45-46页 |
| ·预切分和切分道次轧件宽展比较 | 第46-47页 |
| ·切分轧制工艺的改进方案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切分导卫技术研究 | 第49-67页 |
| ·概述 | 第49-51页 |
| ·导卫切分过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 第51页 |
| ·导卫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 ·初始条件设定 | 第51-52页 |
| ·Cockcroft&Latham 断裂准则的概述 | 第52-54页 |
| ·切分轮各方向受力分析 | 第54-57页 |
| ·切分轮所受切分力计算及分析 | 第54-55页 |
| ·轧制速度对切分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 ·轧件咬入时切分轮受冲击力的计算 | 第56-57页 |
| ·不同轧制速度对切分轮冲击力的影响 | 第57页 |
| ·切分轮受力模拟结果的理论验证 | 第57-60页 |
| ·轧件与切分轮在切分过程中温度场分析 | 第60-63页 |
| ·建模时温度条件的设定 | 第60页 |
| ·轧件在切分过程中的温度分布 | 第60-61页 |
| ·切分轮在切分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分析 | 第61-63页 |
| ·不同切分轮楔角对切分轮受切分力和冲击力的影响 | 第63-66页 |
| ·不同切分楔角下轧件变形情况分析 | 第63-64页 |
| ·不同切分楔角下切分轮受力的变化分析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