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论文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理论的研究现状与综述 | 第13-15页 |
一、 国内大学生就业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外大学生就业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5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 | 第18-19页 |
二、 计划与商品市场经济相结合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 | 第19页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施行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综述 | 第20-24页 |
一、 鼓励科研单位吸收大学生就业 | 第20-21页 |
二、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贫困地区就业 | 第21-22页 |
三、 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 | 第22页 |
四、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33页 |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一、 就业人数逐年上升,就业率降低 | 第25-26页 |
二、 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歧视现象严重 | 第26-27页 |
三、 就业呈地域性差异,毕业生集中在发达地区 | 第27-28页 |
四、 大学生择业观存在偏差 | 第28页 |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一、 我国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的制约 | 第28-30页 |
二、 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 第30页 |
三、 就业市场不规范 | 第30-32页 |
四、 大学生就业取向和社会需求错位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国外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及借鉴 | 第33-47页 |
第一节 国外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 第33-42页 |
一、 日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 | 第33-36页 |
二、 英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 | 第36-40页 |
三、 美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国外经验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 第42-47页 |
一、 创新课程设置,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 第42-43页 |
二、 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系统 | 第43-44页 |
三、 高校推行和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 第44-45页 |
四、 采取税收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 第45页 |
五、 学习英国“青年新政计划”,为失业学生群体提供援助 | 第45-47页 |
第五章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第47-59页 |
第一节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 | 第47-52页 |
一、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就业新空间 | 第47-48页 |
二、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第48-49页 |
三、 鼓励中小企业吸收高校毕业生 | 第49页 |
四、 鼓励大学生创业——在校园试点大学生创业园 | 第49-50页 |
五、 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设立商业保险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 | 第52-54页 |
一、 完善法规,保障大学生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 | 第52-53页 |
二、 努力营造良好的择业氛围 | 第53页 |
三、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 第53-54页 |
四、 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体系 | 第54页 |
第三节 推动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 第54-57页 |
一、 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专业结构,重视职业教育 | 第54-55页 |
二、 预就业模式和订单式培养 | 第55-56页 |
三、 积极参与国际劳务合作,鼓励大学生海外工作 | 第56-57页 |
第四节 大学生应不断完善整体素质,提高竞争力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