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图目录 | 第7-8页 |
| 表目录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 ·国外的适度人口研究 | 第10-11页 |
| ·国内的适度人口研究 | 第11-13页 |
| ·生态适度人口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数据来源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适度人口理论与方法 | 第15-24页 |
| ·适度人口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 ·人口,生态,承载力,人口承载力 | 第15页 |
| ·人口容量,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生态适度人口 | 第15-16页 |
| ·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 ·适度人口理论 | 第17页 |
| ·能值理论 | 第17-18页 |
| ·研究模型及方法 | 第18-24页 |
| ·生态足迹模型 | 第18-20页 |
|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 第20-24页 |
| 第三章 西宁市概况 | 第24-33页 |
| ·基本概况 | 第24-25页 |
| ·自然环境 | 第25-26页 |
| ·地质地貌 | 第25页 |
| ·自然资源 | 第25-26页 |
| ·社会经济 | 第26-27页 |
| ·人口现状 | 第27-33页 |
| ·人口规模状况 | 第27-28页 |
| ·人口出生及死亡状况 | 第28-29页 |
| ·人口迁移状况 | 第29-30页 |
| ·人口结构 | 第30-31页 |
| ·人口素质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影响因子分析 | 第33-39页 |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33-34页 |
| ·水资源 | 第33-34页 |
| ·土地及矿产资源 | 第34页 |
| ·经济因素 | 第34-36页 |
|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 第35页 |
| ·三次产业结构 | 第35-36页 |
| ·人口因素 | 第36-39页 |
| ·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 | 第36-37页 |
| ·人口素质及人口结构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 第39-59页 |
| ·基于“P-E-R”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 第39-45页 |
| ·“P-E-R”模型概念及指标 | 第39-40页 |
| ·“P-E-R”的计算 | 第40-41页 |
|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 ·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的测算 | 第42-43页 |
| ·生态适度人口的时间序列分析及预测 | 第43-45页 |
|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 | 第45-59页 |
| ·西宁市 2000-2012 年生态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 第45-49页 |
| ·西宁市 2000-2012 年“能值-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 第49-54页 |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 第54-57页 |
| ·两种模型下的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比较分析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9-60页 |
|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 ·讨论 | 第59-60页 |
| 附录:能值分析中常用能量计算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