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塔景观艺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页 |
·文献记载及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 第11-18页 |
·关于浙江古塔的文献记载及研究 | 第11-13页 |
·国内外关于中国古塔的研究 | 第13-17页 |
·浙江传统建筑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理论依据及方法 | 第18-19页 |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 | 第18页 |
·实地调研及采访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1页 |
2 浙江古塔的概况 | 第21-40页 |
·浙江古塔的发展与演变 | 第21-29页 |
·唐及唐以前 | 第21-22页 |
·五代 | 第22-24页 |
·两宋 | 第24-26页 |
·元明清时期 | 第26-29页 |
·民国后的古塔营建之风延续 | 第29页 |
·浙江古塔的现状分布 | 第29-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3 浙江古塔的分类与形制调查研究 | 第40-66页 |
·概况 | 第40-52页 |
·功能 | 第40-44页 |
·材料 | 第44-45页 |
·构造 | 第45-48页 |
·组合方式 | 第48-51页 |
·浙江古塔的形制及特点 | 第51-52页 |
·楼阁式塔 | 第52-58页 |
·平面形式 | 第53-54页 |
·塔的层数 | 第54-55页 |
·楼阁式塔实例 | 第55-58页 |
·亭阁式塔 | 第58-59页 |
·宝箧印塔 | 第59-61页 |
·五轮塔 | 第61-62页 |
·其他类型的塔 | 第62-65页 |
·浙江古塔形制的地域特征 | 第65-66页 |
4 浙江古塔的理景艺术 | 第66-93页 |
·形势布局:塔之选址 | 第66-72页 |
·选址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 第66-68页 |
·城镇建塔的理景手法 | 第68-69页 |
·村落建塔的理景手法 | 第69-72页 |
·点山镇水:塔与山水 | 第72-82页 |
·山上建塔的理景手法 | 第72-76页 |
·水边建塔的理景手法 | 第76-81页 |
·景观意境 | 第81-82页 |
·建构成景:塔与建构筑物 | 第82-90页 |
·构成宗教建筑序列 | 第83-87页 |
·与亭的结合 | 第87-88页 |
·与桥的结合 | 第88-89页 |
·景观意境 | 第89-90页 |
·衬托植物:塔与植物 | 第90-91页 |
·树塔共生 | 第90页 |
·植物的烘托 | 第90-91页 |
·景观意境 | 第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5 浙江古塔的美学分析 | 第93-119页 |
·人文美 | 第93-96页 |
·民俗活动 | 第93-94页 |
·历史传说 | 第94-95页 |
·文学现象 | 第95-96页 |
·工艺美 | 第96-100页 |
·雕刻 | 第96-100页 |
·绘画 | 第100页 |
·意境美 | 第100-104页 |
·浙江著名古塔景观案例与分析 | 第104-118页 |
·六和塔 | 第104-107页 |
·雷峰塔与保俶塔 | 第107-109页 |
·国清寺隋塔 | 第109-110页 |
·江心屿双塔 | 第110-112页 |
·占鳌塔 | 第112-113页 |
·巾山群塔 | 第113-115页 |
·天宁寺塔 | 第115-116页 |
·功臣塔 | 第116-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6 浙江古塔的保护与继承发展 | 第119-126页 |
·古塔的现状及问题 | 第119-120页 |
·古塔的保护建议与策略 | 第120-122页 |
·古塔的现代应用 | 第122-124页 |
·实践案例 | 第124-126页 |
7 结语 | 第126-128页 |
图表目录 | 第128-136页 |
附录 | 第136-155页 |
附录一 | 第136-138页 |
附录二 | 第138-148页 |
附录三 | 第148-154页 |
附录四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8页 |
个人简介 | 第158-159页 |
导师简介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