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指示菌的筛选鉴定及检测试剂盒研发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9页 |
| ·牛奶产业链中抗生素残留现状 | 第9-17页 |
| ·抗生素残留途径 | 第9-10页 |
| ·抗生素残留种类 | 第10-13页 |
| ·抗生素残留危害 | 第13-15页 |
| ·最大残留量规定 | 第15-17页 |
| ·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 ·微生物检测法 | 第17-20页 |
| ·酶联免疫法 | 第20-21页 |
| ·理化检测法 | 第21-23页 |
| ·免疫传感器法 | 第23-26页 |
| ·本课题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6-29页 |
| ·选题依据 | 第26-2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创新点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指示菌的筛选 | 第29-38页 |
| ·试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29-30页 |
| ·仪器 | 第29-30页 |
| ·材料 | 第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30页 |
| ·分离菌株产酸及生长情况测定 | 第30-31页 |
| ·药敏试验 | 第31-32页 |
| ·结果 | 第32-36页 |
| ·采样地环境 | 第32页 |
| ·分离菌株的生长曲线及产酸特性 | 第32-34页 |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4-36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指示菌株的鉴定 | 第38-50页 |
| ·试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38-39页 |
| ·试验仪器 | 第38页 |
| ·试验材料 | 第38-39页 |
| ·试剂及配制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3页 |
| ·菌体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 | 第39-40页 |
| ·菌体分子鉴定 | 第40-41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1-42页 |
|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 ·FZ菌体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 | 第43-45页 |
| ·分离菌体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45-48页 |
| ·讨论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检测抗生素残留试剂盒的制备 | 第50-63页 |
|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 ·培养基 | 第50页 |
| ·试剂及配制 | 第50-51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56页 |
| ·产芽孢培养基的筛选及优化 | 第51-52页 |
| ·芽孢的收集 | 第52页 |
| ·抗生素残留样品的制备 | 第52-53页 |
| ·试剂盒制备流程 | 第53-54页 |
| ·试剂盒参数的优化 | 第54-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 ·产芽孢培养基的筛选及优化 | 第56-57页 |
| ·包埋琼脂营养物质正交实验设计 | 第57-58页 |
| ·包埋营养物质中指示剂的选择 | 第58-59页 |
| ·芽孢最佳包埋浓度的确定 | 第59-60页 |
| ·最佳牛乳添加量的确定 | 第60-61页 |
| ·讨论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试剂盒的应用 | 第63-71页 |
|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 ·试验方法 | 第63-64页 |
| ·试剂盒检测线确定 | 第63-64页 |
| ·试剂盒均一度测试 | 第64页 |
| ·试剂盒的应用 | 第64页 |
| ·结果分析 | 第64-70页 |
| ·试剂盒检测限确定 | 第64-68页 |
| ·试剂盒均一度测定 | 第68页 |
| ·试剂盒的应用 | 第68-70页 |
| ·讨论 | 第70-71页 |
| 结论和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