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1 导论 | 第18-25页 |
·问题提出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数据来源 | 第24页 |
·研究的可能创新 | 第24-25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5-49页 |
·养老保险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30页 |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 第25页 |
·养老保障与养老保险 | 第25-26页 |
·老农保与新农保 | 第26-27页 |
·养老保险替代率与总和替代率 | 第27-28页 |
·养老保险待遇、给付与保障水平 | 第28-29页 |
·社会养老保险的分类 | 第29-30页 |
·理论基础 | 第30-40页 |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31-33页 |
·凯恩斯的社会保障理念 | 第33-35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5-36页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36-37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 第37-39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 | 第39-40页 |
·文献评述 | 第40-49页 |
·养老保险待遇给付的研究 | 第40-42页 |
·农村养老保险待遇给付及保障水平的研究 | 第42-44页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给付及保障水平的研究 | 第44-45页 |
·农村养老保险待遇给付需求及缴费参保的研究 | 第45-48页 |
·简要评述 | 第48-49页 |
3 养老金给付水平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49-56页 |
·现收现付制养老金水平与缴费水平的关联分析 | 第49-51页 |
·个人账户积累制养老金水平与缴费水平的关联分析 | 第51-53页 |
·部分积累制下养老金给付水平与缴费水平的关联分析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4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其给付机制的沿革 | 第56-69页 |
·老农保的制度内容及其给付机制 | 第56-60页 |
·老农保《基本方案》的制度内容及其给付机制 | 第56-57页 |
·老农保福建《试行方案》的制度内容及其给付机制 | 第57页 |
·老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及其给付机制的评价 | 第57-60页 |
·新农保的制度内容及其给付机制 | 第60-64页 |
·农保新机制的再探索 | 第60-61页 |
·新农保的制度内容与给付机制 | 第61-63页 |
·新农保在福建省的试点政策及其给付机制 | 第63-64页 |
·新农保的实施情况及其给付机制的评价 | 第64-68页 |
·新农保制度内容及其给付机制的创新 | 第64-66页 |
·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制度存在的不足 | 第66-67页 |
·新农保个人缴费累积制度存在的不足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测定 | 第69-93页 |
·养老保险适度保障水平研究评述 | 第69-71页 |
·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期待 | 第71-84页 |
·样本总体情况 | 第71-72页 |
·农村居民养老生活保障现状 | 第72-78页 |
·新农保的现实保障水平及作用 | 第78-82页 |
·农村居民对养老认识及新农保期待 | 第82-84页 |
·基于养老需求的新农保保障水平 | 第84-89页 |
·农村老年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水平分析 | 第84-85页 |
·全省农村老年生存及生活需求总体测算 | 第85-87页 |
·各地区农村老年生存及生活需求总体测算 | 第87-89页 |
·基于收入替代的新农保保障水平 | 第89-91页 |
·基于收入替代视角保障水平的研究 | 第89页 |
·城乡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差距及农民期许 | 第89-90页 |
·新农保替代性适度保障水平设定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6 新农保财政支撑及缴费能力分析 | 第93-106页 |
·养老保险财政支撑及缴费能力研究评述 | 第93-95页 |
·政府财政筹资能力的研究 | 第93-94页 |
·我国农村集体补助支撑能力的研究 | 第94-95页 |
·我国农村居民个人缴费能力的研究 | 第95页 |
·政府及村集体财政支撑能力测算 | 第95-99页 |
·各级财政支撑能力状况 | 第95-97页 |
·农村村集体财政支持能力状况 | 第97-99页 |
·农村居民缴费能力界定与测算 | 第99-104页 |
·个人缴费率与最大缴费能力测算与比较 | 第99-103页 |
·个人最大缴费意愿比较分析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7 农村居民缴费参保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06-121页 |
·问题提出 | 第106-107页 |
·样本描述 | 第107-114页 |
·农民对新农保养老金给付及缴费参保的认识 | 第107-109页 |
·农民缴费参保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第109-114页 |
·研究假设 | 第114-115页 |
·实证模型及变量设定 | 第115-117页 |
·实证模型 | 第115-116页 |
·变量设定 | 第116-117页 |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117-119页 |
·模型运行结果 | 第117页 |
·讨论 | 第117-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8 新农保适度保障水平财政支撑的精算分析 | 第121-135页 |
·PROST精算模型简介 | 第121-122页 |
·数据收集和精算假设 | 第122-123页 |
·全省数据模拟测算 | 第123-127页 |
·不同替代率水平下的基础养老金支出需求 | 第123-126页 |
·不同缴费水平下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测算 | 第126-127页 |
·三个试点县数据模拟测算 | 第127-133页 |
·晋江市数据模拟情况 | 第127-129页 |
·连江县数据模拟情况 | 第129-131页 |
·邵武市数据模拟情况 | 第131-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9 结论 | 第135-13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5-137页 |
·相关政策启示 | 第137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0页 |
附录 | 第150-164页 |
附录1:第五章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测定 | 第150-156页 |
附录2:第六章新农保财政支撑及缴费能力分析 | 第156-160页 |
附录3:第八章新农保适度保障水平方案精算分析 | 第160-164页 |
作者近五年主要学术成果 | 第164-165页 |
后记与谢辞 | 第165-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