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无功优化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 第2章 无功优化算法 | 第14-18页 |
| ·无功优化算法简介 | 第14页 |
| ·传统数学优化算法 | 第14-15页 |
| ·非线性规划法 | 第14-15页 |
| ·线性规划法 | 第15页 |
| ·混合整数规划法 | 第15页 |
| ·动态规划法 | 第15页 |
| ·人工智能优化算法 | 第15-16页 |
| ·遗传算法 | 第15-16页 |
| ·模拟退火算法 | 第16页 |
| ·禁忌(Tabu)优化算法 | 第16页 |
| ·人工神经网络优化算法 | 第16页 |
| ·顺义地区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系统的无功优化算法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第3章 结合顺义地区情况的负荷预测 | 第18-25页 |
| ·顺义地区概况 | 第18-20页 |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18页 |
| ·电网概况 | 第18-20页 |
| ·短期负荷预测 | 第20-24页 |
| ·短期负荷预测的意义 | 第20页 |
| ·短期负荷预测的特点 | 第20-21页 |
| ·短期负荷预测基本模型 | 第21页 |
| ·采用线性外推法的短期负荷预测 | 第2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4章 顺义地区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系统(AVC)的研发 | 第25-39页 |
| ·控制原则和开发依据 | 第25-26页 |
| ·控制原则 | 第25-26页 |
| ·开发依据 | 第26页 |
| ·技术方案 | 第26-34页 |
| ·概述 | 第26页 |
| ·技术开发方案 | 第26-34页 |
| ·系统结构 | 第34-35页 |
| ·系统功能 | 第35-38页 |
| ·监视子系统 | 第35-36页 |
| ·优化控制子系统 | 第36-37页 |
| ·分析子系统 | 第37-38页 |
| ·与其它系统接口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5章 AVC系统在顺义地区电网中的应用 | 第39-52页 |
| ·系统概述 | 第39页 |
| ·系统结构 | 第39-41页 |
| ·主站部分 | 第40页 |
| ·监控站部分 | 第40-41页 |
| ·功能特点 | 第41-43页 |
| ·系统功能 | 第41-42页 |
| ·系统特点 | 第42-43页 |
| ·效益分析 | 第43-51页 |
| ·提高了电压质量 | 第43-45页 |
| ·减少了电能损耗,取得了明显的降损节能效果 | 第45-48页 |
| ·提高了地区受电功率因数 | 第48页 |
| ·减轻了监控人员的劳动强度 | 第48-49页 |
| ·减少了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开关动作次数 | 第49-50页 |
| ·提高了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 | 第50页 |
| ·其他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