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目录 | 第11-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 ·引言 | 第15-18页 |
| ·国内外秸秆预处理的主要方法 | 第18-24页 |
| ·机械处理(Mechanical pretreatment) | 第18-19页 |
| ·热液处理(Thermal pretreatment) | 第19-20页 |
| ·酸,碱处理(Alkaline/Acid pretreatment) | 第20-21页 |
| ·氧化处理(Oxidative) | 第21-22页 |
| ·生物处理(biological pretreatment) | 第22-24页 |
| ·厌氧消化反应器的研究 | 第24-26页 |
| ·批量式系统 | 第24-25页 |
| ·连续流单相系统 | 第25页 |
| ·连续流两相系统 | 第25-26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6-30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氨预处理时间对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 第30-40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 ·试验原料 | 第30-31页 |
| ·接种物 | 第31页 |
| ·试验装置 | 第31-32页 |
| ·分析方法 | 第32页 |
| ·试验方案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 ·日产气量 | 第33-34页 |
| ·pH 值 | 第34-35页 |
| ·VFA 质量浓度 | 第35-37页 |
| ·甲烷含量 | 第37-38页 |
| ·总产气量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氨预处理浓度对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 第40-46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 ·接种物 | 第40页 |
| ·试验装置 | 第40页 |
| ·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 ·试验方案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日产气量 | 第41-42页 |
| ·pH 值 | 第42-43页 |
| ·甲烷含量 | 第43-44页 |
| ·总产气量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的添加量对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 第46-56页 |
| ·引言 | 第46-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试验原料 | 第47页 |
| ·接种物 | 第47页 |
| ·培养基 | 第47页 |
| ·菌种 | 第47页 |
| ·试验装置 | 第47页 |
| ·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 ·预处理方法 | 第48页 |
| ·试验方案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 ·不同菌种的添加量对日产气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菌种的添加量对发酵液中 pH 值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不同菌种的添加量对 VFA 的影响 | 第51-52页 |
| ·不同菌种的添加量对甲烷含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 ·不同菌种的添加量对总产气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生物处理 PH 对小麦秸秆沼气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 第56-65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 ·接种物 | 第56页 |
| ·培养基 | 第56-57页 |
| ·菌种 | 第57页 |
| ·试验装置 | 第57页 |
| ·分析方法 | 第57页 |
| ·预处理方法 | 第57页 |
| ·试验方案 | 第57-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 ·生物处理的 pH 值对日产气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生物处理的 pH 值对发酵液中 pH 值的影响 | 第59-60页 |
| ·生物处理的 pH 值对 VFA 的影响 | 第60-61页 |
| ·生物处理的 pH 对甲烷含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 ·生物处理的 pH 值对总产气量的影响 | 第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氨-生物联合处理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65-74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 ·接种物 | 第65页 |
| ·培养基 | 第65-66页 |
| ·菌种 | 第66页 |
| ·试验装置 | 第66页 |
| ·分析方法 | 第66页 |
| ·预处理方法 | 第66页 |
| ·试验方案 | 第66-6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 ·小麦秸秆氨-生物联合预处理沼气发酵响应面二次回归模型及方差分析 | 第68-70页 |
| ·氨-生物联合处理的响应面优化分析 | 第70-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7页 |
|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参与项目 | 第84页 |
| 专利申请 | 第84页 |
| 发表的期刊论文 | 第84页 |
| 荣誉与奖励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