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一、 基本理论 | 第15-17页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三、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四、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研究区概况 | 第23-26页 |
一、 总体概况 | 第23-24页 |
二、 产业发展特征 | 第24页 |
三、 社会发展状况 | 第24页 |
四、 城市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五、 具体研究范围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6-36页 |
一、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 第26-27页 |
二、 图论方法 | 第27页 |
三、 参量替代方法 | 第27-31页 |
四、 最小生成树(MST) | 第31-33页 |
五、 最小凸包方法 | 第33-34页 |
六、 高斯 2SFCA 方法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空间结构解析 | 第36-45页 |
第一节 流空间的实际存在与具体表现 | 第36-37页 |
一、 流空间的实际存在 | 第36页 |
二、 城市网络化的具体表现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流空间与传统视角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差异 | 第37-41页 |
一、 关于产业空间结构 | 第38-39页 |
二、 关于社会空间结构 | 第39-40页 |
三、 关于物质空间结构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41-42页 |
一、 流的观测度量 | 第41页 |
二、 空间网络结构的剖析 | 第41-42页 |
三、 主导因素的分析 | 第42页 |
四、 核心问题的探讨 | 第42页 |
第四节 流空间视角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影响因素 | 第42-45页 |
一、 尺度因素 | 第42-43页 |
二、 社会发展阶段因素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基于企业网络的产业空间结构 | 第45-62页 |
第一节 流空间视角下的产业空间结构 | 第45-47页 |
一、 城市产业空间中的流表现 | 第45-46页 |
二、 网络结构 | 第46页 |
三、 主导因素 | 第46-47页 |
四、 关键问题 | 第47页 |
第二节 流空间视角的产业集聚 | 第47-50页 |
一、 产业空间集聚理论的发展 | 第47-48页 |
二、 流空间视角的产业集聚——新工业空间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沈阳市产业集聚与扩散过程 | 第50-53页 |
一、 数据与分析方法 | 第50页 |
二、 分析结果 | 第50-53页 |
第四节 百强企业的空间集聚 | 第53-56页 |
第五节 百强企业的空间组织网络 | 第56-62页 |
一、 百强企业空间组织网络的类型 | 第57-58页 |
二、 百强企业网络与空间关联 | 第58-62页 |
第四章 就业与居住一体的社会空间结构网络 | 第62-83页 |
第一节 流空间视角的城市社会空间内涵 | 第62-67页 |
一、 城市社会空间中的流表现 | 第62-64页 |
二、 主导因素 | 第64-66页 |
三、 网络结构 | 第66页 |
四、 关键问题 | 第66-67页 |
第二节 沈阳市就业“空间不匹配”与可达性分析 | 第67-72页 |
一、 “空间不匹配”状况 | 第67-70页 |
二、 就业可达性分析 | 第70-72页 |
第三节 沈阳市就业-居住空间联系网络 | 第72-78页 |
一、 就业-居住联系结构的网络描述 | 第72-74页 |
二、 就业-居住联系结构的空间表达 | 第74-75页 |
三、 重要节点的识别 | 第75-77页 |
四、 节点职能的判断 | 第77-78页 |
第四节 基于社会精英网络的社会空间分析 | 第78-83页 |
一、 高学历人口的空间分布——就业与居住 | 第78-80页 |
二、 高学历人口就业-居住联系网络 | 第80-83页 |
第五章 流空间视角的物质空间结构 | 第83-104页 |
第一节 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物质空间结构 | 第83-86页 |
一、 城市物质空间中的流表现 | 第83-84页 |
二、 网络结构 | 第84页 |
三、 主导因素 | 第84-86页 |
四、 关键问题 | 第86页 |
第二节 沈阳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思考 | 第86-91页 |
一、 “多中心”的来龙去脉 | 第86-87页 |
二、 传统视角的多中心性考察——形态的多中心 | 第87-89页 |
三、 流空间视角的多中心性考察——功能的多中心 | 第89-91页 |
四、 小结 | 第91页 |
第三节 沈阳市多中心网络结构样貌 | 第91-97页 |
一、 沈阳市重要空间成长单元 | 第91-95页 |
二、 沈阳市多中心网络结构 | 第95-97页 |
第四节 沈阳城市扩展分析 | 第97-104页 |
一、 1995~2010 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的遥感分析 | 第97-98页 |
二、 沈阳市城市扩展的方向与强度 | 第98-100页 |
三、 流空间视角的沈阳城市扩展机制分析 | 第100-104页 |
第六章 流空间视角的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及优化 | 第104-110页 |
第一节 流空间视角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 第104-105页 |
一、 城市空间组织的流空间主导性 | 第104页 |
二、 城市空间组织的多维结构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 第105-107页 |
一、 多中心网络结构模式类别 | 第105-106页 |
二、 沈阳市多中心网络结构 | 第106-107页 |
第三节 流空间视角的沈阳市空间结构优化 | 第107-110页 |
一、 流空间视角的沈阳市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 第107页 |
二、 流空间视角的沈阳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 第107-11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5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10-112页 |
一、 制造业占主导,产业空间组织结构有待升级 | 第110页 |
二、 2003 年是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空间分布演化的重要转折点 | 第110页 |
三、 基于百强企业所构筑的企业-街道组织网络体现为多模式的复合结构 | 第110-111页 |
四、 沈阳市存在明显空间不匹配现象 | 第111页 |
五、 高学历人口展示了不同于一般人口的就业居住特征 | 第111页 |
六、 沈阳市已呈现多中心网络结构形态,但尚未成熟 | 第111页 |
七、 资金流主导下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呈现阶段性特征 | 第111-112页 |
八、 提高城市的多中心性是沈阳市空间结构的调控目标 | 第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12-114页 |
一、 拓宽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视角、拓展了其研究范畴 | 第112页 |
二、 提出以流空间视角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探索性框架 | 第112-113页 |
三、 尝试将流空间理论中国化、丰富了城市功能区尺度的实践 | 第113页 |
四、 探索了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手段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附表1 2010 年沈阳市百强企业名单 | 第123-126页 |
后记 | 第126-12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