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围岩浅埋隧道施工效应及控制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隧道深浅埋界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隧道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软弱围岩隧道深浅埋界限的研究 | 第15-55页 |
| ·引言 | 第15-17页 |
| ·不同埋深隧道施工效应分析 | 第17-32页 |
| ·不同埋深隧道施工变形分析 | 第17-24页 |
| ·不同埋深隧道塑性区分析 | 第24-26页 |
| ·不同弹性模量不同埋深水平位移和塑性区分析 | 第26-30页 |
| ·不同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不同埋深水平位移分析 | 第30-31页 |
| ·其他因素对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浅埋隧道地层破裂面发展趋势有限元分析 | 第32-36页 |
| ·潜在破裂面的判断依据 | 第32页 |
| ·不同埋深下地层潜在破裂面分布规律 | 第32-36页 |
| ·浅埋隧道地层破裂面发展趋势离散元分析 | 第36-54页 |
| ·UDEC离散元原理介绍 | 第36-37页 |
| ·剪切破坏和张拉破坏判断依据 | 第37页 |
| ·参数选取原则 | 第37-38页 |
| ·离散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38-54页 |
| ·浅埋隧道临界埋深的建议 | 第54-55页 |
| 第三章 明清堂隧道施工方法选择及施工变形特征分析 | 第55-68页 |
| ·工程概况 | 第55-57页 |
| ·软弱围岩变形特征 | 第57页 |
| ·隧道施工开挖方法简介 | 第57-60页 |
| ·全断面法 | 第58页 |
| ·台阶法 | 第58-59页 |
| ·分部开挖法 | 第59-60页 |
| ·开挖方法有限元计算分析和比较 | 第60-63页 |
| ·软弱围岩浅埋隧道施工变形分析 | 第63-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四章 软弱围岩浅埋隧道施工参数的优化 | 第68-86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循环进尺对围岩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68-75页 |
| ·计算模型 | 第68-69页 |
| ·自重应力场的施加 | 第69-70页 |
| ·不同循环进尺对拱顶沉降的影响 | 第70-71页 |
| ·不同循环进尺对水平收敛的影响 | 第71-72页 |
| ·不同循环进尺对仰拱鼓起的影响 | 第72-73页 |
| ·不同循环进尺对支护受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循环进尺优化结果 | 第74-75页 |
| ·台阶高度对围岩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75-79页 |
| ·不同台阶高度组合对拱顶沉降的影响 | 第75-76页 |
| ·不同台阶高度组合对水平收敛的影响 | 第76-77页 |
| ·不同台阶高度组合对塑性区的影响 | 第77-78页 |
| ·台阶高度优化结果 | 第78-79页 |
| ·台阶长度对围岩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79-85页 |
| ·计算模型 | 第79-80页 |
| ·不同台阶长度组合对拱顶沉降的影响 | 第80-81页 |
| ·不同台阶长度组合对水平收敛的影响 | 第81-82页 |
| ·不同台阶长度组合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 第82-84页 |
| ·台阶长度组合的优化结果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五章 软弱围岩浅埋隧道施工控制措施 | 第86-97页 |
| ·控制掌子面先行位移技术 | 第86-92页 |
| ·超前小导管注浆技术 | 第86-88页 |
| ·管棚注浆法技术 | 第88-90页 |
| ·水平旋喷注浆技术 | 第90-92页 |
| ·控制拱脚下沉技术 | 第92-95页 |
| ·设置临时仰拱 | 第92-94页 |
| ·扩大拱脚 | 第94-95页 |
| ·控制地表下沉技术 | 第95页 |
| ·地表旋喷桩加固技术 | 第95页 |
| ·地表垂直锚杆补强 | 第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 ·结论 | 第97-98页 |
| ·展望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