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冀中南民办书院的教育及其哲学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第1章 “燕赵风骨”与古代冀中南民办书院起源 | 第19-40页 |
| ·“燕赵风骨”:民办书院的文化基因 | 第20-32页 |
| ·自然和人文 | 第20-26页 |
| ·“赵地风骨” | 第26-30页 |
| ·“脆弱的坚强” | 第30-32页 |
| ·冀中南民办书院的起源 | 第32-40页 |
| ·“层累造史”说与书院起源 | 第32-35页 |
| ·古代冀中南民办书院的起源 | 第35-40页 |
| 第2章 元代封龙山书院群与冀中南民办书院始兴 | 第40-51页 |
| ·元代元氏封龙山民办书院群 | 第40-44页 |
| ·元氏的自然地理 | 第40-41页 |
| ·封龙民办书院群 | 第41-44页 |
| ·元代冀中南民办书院的发展 | 第44-48页 |
| ·与本地官学共振 | 第44-45页 |
| ·来自方志的回响 | 第45-46页 |
| ·书院的他乡影像 | 第46-48页 |
| ·元代冀中南民办书院的特征 | 第48-51页 |
| ·深山书院的表现 | 第48-49页 |
| ·书院的儒家动因 | 第49页 |
| ·书院的教育教学 | 第49-51页 |
| 第3章 明末“江村书院”与冀中南民办书兴盛 | 第51-69页 |
| ·明末北直清流与定兴江村书院 | 第51-56页 |
| ·明末“北直清流” | 第51-53页 |
| ·鹿氏“江村书院” | 第53-56页 |
| ·明代民办书院兴起的思想背景 | 第56-63页 |
| ·薛瑄及其书院观 | 第56-60页 |
| ·明书院观的调整 | 第60-62页 |
| ·北方书院的哲学 | 第62-63页 |
| ·明朝冀中南民办书院的兴盛 | 第63-69页 |
| ·书院的教育教学 | 第64-65页 |
| ·书院发展的顶峰 | 第65-69页 |
| 第4章 清初漳南书院与冀中南民办书院的再发展 | 第69-90页 |
| ·明末冀中南民办书院之一例 | 第69-72页 |
| ·定兴白河书院 | 第69-70页 |
| ·特色民办书院 | 第70-72页 |
| ·清儒颜元书院观及书院实践 | 第72-84页 |
| ·颜元的书院观 | 第72-76页 |
| ·书院观的转变 | 第76-80页 |
| ·掌教漳南书院 | 第80-84页 |
| ·清朝冀中南民办书院新动向 | 第84-90页 |
| ·书院的实学发展 | 第84-87页 |
| ·书院的末代突围 | 第87-90页 |
| 结语 | 第90-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6页 |
| 附录 | 第106-135页 |
| 1 古代冀中南民办书院简录 | 第106-111页 |
| 2 简论书院概念与书院起源 | 第111-118页 |
| 3 关于宋初“几大书院”说 | 第118-123页 |
| 4 谈书院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 第123-131页 |
| 5 古代元氏城中的官办书院 | 第131-134页 |
| 6 索引 | 第134-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