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桦墅田园新村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田园新村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述 | 第23-4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乡村的概念 | 第23页 |
·村庄的概念 | 第23-24页 |
·田园新村的概念 | 第24页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4页 |
·田园新村产生的必然性 | 第24-26页 |
·乡村研究的理论索引 | 第26-28页 |
·乡村地理学 | 第26页 |
·乡村经济学 | 第26-27页 |
·乡村社会与政治学 | 第27-28页 |
·村庄类型 | 第28-31页 |
·城市区位关系分类 | 第28-30页 |
·生产活动特点分类 | 第30-31页 |
·新视角下田园新村规划的内涵 | 第31-33页 |
·与城市规划相比较 | 第31页 |
·村庄主体特征与特性 | 第31-32页 |
·村庄发展趋势与需求 | 第32-33页 |
·田园新村规划综合要点 | 第33-43页 |
·结合村域特征的村庄建设布局 | 第33-35页 |
·彰显文化精髓的公共空间营造 | 第35-37页 |
·维系生态安全的村域空间发展 | 第37页 |
·适宜经济发展的村庄公共品规划 | 第37-38页 |
·注重特色的农业产业规划 | 第38-39页 |
·基础设施规划 | 第39-40页 |
·绿化规划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乡村规划案例分析与借鉴 | 第43-57页 |
·国外乡村规划建设分析 | 第43-47页 |
·日本的乡村规划建设实践 | 第43-45页 |
·韩国“新村运动” | 第45-47页 |
·国外乡村规划的启示 | 第47-48页 |
·国内乡村规划经典案例分析 | 第48-54页 |
·山西省太谷县郝村规划 | 第48-51页 |
·上海市宝山区洋桥村规划 | 第51-54页 |
·国内乡村规划评价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南京市桦墅田园新村规划设计 | 第57-93页 |
·区位与背景 | 第57-63页 |
·区域环境 | 第57-59页 |
·城市背景 | 第59-61页 |
·场地现状 | 第61-63页 |
·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 | 第63-65页 |
·项目定位 | 第63页 |
·规划原则 | 第63页 |
·规划目标 | 第63-64页 |
·指导思想 | 第64-65页 |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 第65-68页 |
·规划结构 | 第65页 |
·功能分区 | 第65-68页 |
·基础设施规划 | 第68-75页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68-69页 |
·环境工程 | 第69-70页 |
·竖向规划 | 第70-71页 |
·给排水规划 | 第71-72页 |
·电力电信规划 | 第72-73页 |
·清洁能源利用 | 第73-75页 |
·产业发展规划 | 第75-76页 |
·规划原则 | 第75页 |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 第75-76页 |
·养殖业发展规划 | 第76页 |
·居民点设计 | 第76-78页 |
·基本原则 | 第76-77页 |
·村居设计 | 第77-78页 |
·经济技术指标 | 第78页 |
·景观环境设计 | 第78-84页 |
·景观定位 | 第78-79页 |
·村庄入口景观 | 第79页 |
·滨水景观 | 第79-80页 |
·居住景观 | 第80-81页 |
·道路景观 | 第81页 |
·其他重点区域景观 | 第81-84页 |
·植物景观营造 | 第84-89页 |
·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 第84-87页 |
·村落植物景观 | 第87页 |
·农田植物景观 | 第87-88页 |
·道路植物景观 | 第88页 |
·滨水植物景观 | 第88页 |
·观光农业植物景观 | 第88-89页 |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相关规划设计规范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