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湖南武陵山区优质绿茶生态条件评价和茶树品种适应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6页
   ·研究背景第11-13页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4-16页
 2 优质绿茶生态条件评价第16-18页
   ·优质绿茶生态条件的概念第16-17页
   ·茶树生存条件第17页
   ·茶树生长条件第17页
   ·茶叶优质条件第17-18页
   ·土壤养分含量分类第18页
 3 茶树品种适应性的概念与内涵第18-21页
   ·茶树品种适应性概念内涵第18-19页
   ·茶树品种适应性评价指标的选定第19-21页
第二章 湖南武陵山区优质绿茶生态条件评价第21-41页
 1 研究内容与方案第21-24页
   ·研究内容第21页
   ·研究方案第21-24页
     ·样品采集第21-23页
       ·样品采集具体地点和地理位置第21-22页
       ·土壤样品的采集第22-23页
       ·茶叶样品的采集第23页
     ·样品的制备与贮存第23页
       ·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第23页
       ·茶叶样品的制备与保存第23页
     ·样品的分析第23-24页
       ·土壤样品分析第23-24页
       ·茶叶样品分析第2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4-40页
   ·古丈、保靖、沅陵、石门、桃源等5个县的基本情况第24-26页
   ·地理和气候特征第26-27页
   ·土壤条件第27-37页
     ·土壤pH值第27-28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第28页
     ·土壤养分第28-33页
       ·土壤氮素第29-30页
       ·土壤磷素第30-32页
       ·土壤钾素第32-33页
     ·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第33-34页
       ·交换性钙第33-34页
       ·交换性镁第34页
     ·土壤有害元素第34-37页
       ·铅第35-36页
       ·镉第36页
       ·汞第36-37页
   ·茶叶品质成分含量第37-38页
   ·土壤养分与茶叶品质成分的相关分析第38-39页
   ·武陵山区茶园海拔与茶叶品质成分含量的关系第39-40页
 3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12个茶树品种的适应性研究第41-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试验点的确定和基本情况第41页
     ·试验点的选定第41页
     ·试验茶园的基本情况第41页
   ·茶树观测记载项目和方法第41-43页
     ·茶树的形态特征第41-42页
     ·茶树新梢的物候期第42页
     ·茶树新梢的芽叶形态第42-43页
     ·发芽密度、百芽重和产量估测第43页
     ·茶树抗逆性调查第43页
   ·制茶品质试验第43-44页
     ·试验材料第43-44页
     ·主要试剂第44页
     ·样茶制作第44页
     ·茶叶内含成分测定方法第44页
     ·试验茶树品种成茶感官审评第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51页
   ·不同茶树品种的生物学特征第44-48页
     ·茶树树冠形态特征第45页
     ·春季新梢物候期第45-46页
     ·春季新梢的形态特征第46-48页
     ·芽密度、百芽重和产量估测第48页
   ·抗寒性调查第48-49页
   ·茶叶品质成分含量第49-51页
   ·茶叶感官审评的结果第51页
 3 小结第51-54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54-60页
 1 结论第54-56页
   ·湖南省武陵山区优质绿茶生态条件评价第54-55页
   ·茶树品种适应性评价第55-56页
 2 讨论第56-58页
   ·茶树品种生长特性与原产地性状比较第56-57页
   ·不同茶树品种内含成分与茶树适应性的关系第57-58页
 3. 建议第58-59页
   ·武陵山区有机茶园土壤培肥技术的建议第58页
   ·武陵山区茶树品种梯级配置技术第58-59页
 4.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chiisanogenin和chiisanoside活性物质的五加属植物资源的化学筛选
下一篇:基于NiosⅡ和FPGA的便携式B超的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