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学旧址上红房、下红房建造特征浅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研究缘起 | 第8页 |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8页 |
| ·研究对象 | 第8页 |
| ·研究范围 | 第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 ·有关之江大学的研究成果 | 第9页 |
| ·有关之江大学的历史文献与档案资料 | 第9页 |
| ·有关上红房、下红房的历史文献与档案资料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9-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上红房、下红房背景介绍 | 第12-22页 |
| ·历史文化背景 | 第12-16页 |
| ·传教方式的变革 | 第12页 |
| ·之江大学的沿革 | 第12-16页 |
| ·美国建筑思潮的影响 | 第16页 |
| ·地域背景 | 第16-18页 |
| ·之江大学所处自然环境 | 第16-18页 |
| ·杭州地区的近代教育事业 | 第18页 |
| ·技术背景 | 第18-21页 |
| ·建筑结构体系与建筑材料转变 | 第19页 |
| ·建造方式的变化 | 第19-21页 |
| ·建筑施工单位及管理机构 | 第19-21页 |
| ·建筑施工工人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上红房、下红房建筑分析 | 第22-39页 |
| ·建筑选址 | 第22-26页 |
| ·地形 | 第22-23页 |
| ·与其他建筑的位置关系 | 第23页 |
| ·上红房、下红房基地分析 | 第23-26页 |
| ·平面 | 第26-29页 |
| ·剖面 | 第29-31页 |
| ·立面 | 第31-32页 |
| ·流线与空间 | 第32-34页 |
| ·流线分析 | 第32-33页 |
| ·空间分析 | 第33-34页 |
| ·结构体系 | 第34-37页 |
| ·上红房、下红房与中方教授住宅的差异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上红房、下红房建筑特征分解剖析 | 第39-63页 |
| ·地基 | 第40-41页 |
| ·墙体 | 第41-46页 |
| ·砌筑方式 | 第41-45页 |
| ·材料 | 第45-46页 |
| ·柱廊 | 第46-51页 |
| ·柱子 | 第47-50页 |
| ·券梁 | 第50-51页 |
| ·地面 | 第51-54页 |
| ·构造 | 第51-53页 |
| ·材料 | 第53-54页 |
| ·屋顶 | 第54-58页 |
| ·结构、材料与构件连接方式 | 第54-56页 |
| ·坡度 | 第56-58页 |
| ·通风与采光 | 第58页 |
| ·门窗 | 第58-60页 |
| ·其它 | 第60-63页 |
| ·壁炉与烟囱 | 第60-61页 |
| ·楼梯 | 第61-62页 |
| ·栏杆与挂落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67-69页 |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 附录2 之江大学文物建筑一览表 | 第70-71页 |
| 附录3 1912杭州之江学堂 | 第71-75页 |
| 附录4 杭州之江大学章程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