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第一节 学术界研究状况 | 第9-13页 |
一、对杜维运史学史的研究 | 第9-12页 |
二、对谢保成史学史的研究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杜维运、谢保成的学术经历与中国史学史的撰写 | 第15-26页 |
第一节 杜维运的学术经历与中国史学史的撰写 | 第15-21页 |
一、杜维运的学术经历 | 第15-16页 |
二、杜维运中国史学史的撰写 | 第16-21页 |
第二节 谢保成的学术经历与中国史学史的撰写 | 第21-26页 |
一、谢保成的学术经历 | 第21页 |
二、谢保成中国史学史的撰写 | 第21-26页 |
第二章 杜维运、谢保成《中国史学史》史家研究比较 | 第26-37页 |
第一节 杜著、谢著史家选取比较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杜著、谢著史家选取标准比较 | 第28-32页 |
一、谢著尽可能选取更多史家,杜著特别关注重要史家 | 第28-29页 |
二、谢著重视撰写“正史”、创造体裁的史家,杜著注重于史学方法、史学思想方面有发明的史家 | 第29-32页 |
第三节 杜著、谢著史家思想研究比较 | 第32-37页 |
第三章 杜维运、谢保成对中国史学史基本看法比较 | 第37-54页 |
第一节 杜维运、谢保成《中国史学史》史学分期比较 | 第37-40页 |
一、杜著进行长时段的中西对比 | 第37-38页 |
二、谢著按史学成长阶段分期 | 第38页 |
三、关于唐代史学分期的差异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杜维运、谢保成对中国史学特点认识之比较 | 第40-49页 |
一、杜维运对中国史学的认识 | 第40-43页 |
二、谢保成对中国史学的认识 | 第43-47页 |
三、杜维运、谢保成对中国史学认识之比较 | 第47-49页 |
第三节 杜维运、谢保成《中国史学史》对与史学相关因素探讨之比较 | 第49-54页 |
一、杜著注重时代社会与史学关系 | 第50-51页 |
二、谢著注重文献与史学的关系 | 第51-54页 |
第四章 杜维运、谢保成《中国史学史》特点 | 第54-66页 |
第一节 杜著近乎“圆而神” | 第54-60页 |
一、比较中西史学,确立中国古代史学之世界地位 | 第54-56页 |
二、立足文明史观,认识史学发展演变 | 第56-58页 |
三、重视个案研究 | 第58-60页 |
第二节 谢著接近“方以智” | 第60-66页 |
一、注重学科建设,全面展现史学编纂成果 | 第60-62页 |
二、求真求实 | 第62-64页 |
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