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状况 | 第10-15页 |
(一) 学术界对胡适史料观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学术界对傅斯年史料观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 学术界对胡适与傅斯年的比较研究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胡适以科学精神和方法为指导的史料观 | 第16-24页 |
一、胡适史料观的中西思想来源 | 第16-19页 |
(一) 中国传统学术的浸染 | 第16-18页 |
(二) 西方学术的阐释与运用 | 第18-19页 |
二、史料观主要内容 | 第19-24页 |
(一) 史料的界定与重要性 | 第19-20页 |
(二) 史料的搜集、审定与整理 | 第20-22页 |
(三) 比较的史料研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傅斯年“自然科学式”的史料观 | 第24-32页 |
一、傅斯年史料观的中西思想来源 | 第24-26页 |
(一) 中国传统学术的承袭 | 第24-25页 |
(二) 西方学术思想的熏陶 | 第25-26页 |
二、史料观主要内容 | 第26-32页 |
(一) “史学便是史料学” | 第26-27页 |
(二) 史料分类及其价值 | 第27-28页 |
(三) 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 第28-30页 |
(四) 比较的史料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胡适与傅斯年史料观的比较研究 | 第32-50页 |
一、共通处与相似性 | 第32-43页 |
(一) 对旧史料观的批判与新史料观的构建 | 第32-36页 |
(二) 新史料观构建的途径与方式 | 第36-40页 |
(三) 以比较方法处理不同史料 | 第40-43页 |
二、不同点与相异性 | 第43-50页 |
(一) 史料处理方式不同 | 第43-45页 |
(二) 史料研究与搜集的范围不同 | 第45-47页 |
(三) 史料观的受众及目的不同 | 第47-50页 |
第四章 胡适与傅斯年史料观异同的原因及其评价 | 第50-58页 |
一、史料观异同的原因 | 第50-55页 |
(一) 相似的原因 | 第50-53页 |
(二) 不同的原因 | 第53-55页 |
二、胡适与傅斯年史料观的评价 | 第55-58页 |
(一) 胡适史料观评价——“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 第55-56页 |
(二) 傅斯年史料观评价——“为中国寻找现代认同”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