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IC上200GeV Au+Au碰撞中直接虚光子的测量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2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3页 |
| ·标准模型与量子色动力学 | 第21-24页 |
| ·标准模型 | 第21页 |
| ·量子色动力学 | 第21-23页 |
| ·渐近自由 | 第23-24页 |
|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和解禁闭 | 第24页 |
| ·极端相对论重离子碰撞 | 第24-25页 |
| ·双轻子测量 | 第25-27页 |
| ·直接光子的测量 | 第27-33页 |
| ·测量方法 | 第27-28页 |
| ·已有的实验结果 | 第28-33页 |
| 第二章 实验装置 | 第33-49页 |
| ·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 | 第33-34页 |
| ·位于RHIC的螺线管径迹探测器 | 第34-47页 |
| ·顶点位置探测器 | 第38-39页 |
| ·时间投影室 | 第39-44页 |
| ·飞行时间探测器 | 第44-45页 |
| ·桶部电磁量能器 | 第45-47页 |
| ·探测器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缪子望远镜探测器 | 第49-61页 |
| ·物理意义及目标 | 第49页 |
| ·多气隙电阻板室 | 第49-50页 |
| ·STAR探测器中的缪子望远镜探测器 | 第50-61页 |
| ·MTD的安装和测试 | 第50-51页 |
| ·MTD触发系统 | 第51-56页 |
| ·Run12中MTD的性能 | 第56-61页 |
| 第四章 直接虚光子与双电子的产生 | 第61-103页 |
| ·数据设置与事例判选 | 第61-62页 |
| ·电子鉴别 | 第62-65页 |
| ·电子对重建 | 第65-74页 |
| ·背景研究 | 第65-70页 |
| ·原始信号 | 第70-74页 |
| ·探测效率和接收度 | 第74-82页 |
| ·单电子径迹的探测效率 | 第74-78页 |
| ·双电子探测效率 | 第78-79页 |
| ·接收度 | 第79-82页 |
| ·衰变模拟 | 第82-85页 |
| ·轻味介子贡献 | 第82-83页 |
| ·重味贡献 | 第83-85页 |
| ·双电子信号 | 第85-89页 |
| ·Run10与Run11结果的合成 | 第85-87页 |
| ·高横动量区间的双电子不变质量连续谱 | 第87-89页 |
| ·直接虚光子的产生 | 第89-97页 |
| ·直接虚光子及其关联的正负电子对 | 第89-91页 |
| ·低不变质量区间的额外部分 | 第91-92页 |
| ·直接虚光子与单举光子的比例 | 第92-97页 |
| ·直接虚光子的不变产额 | 第97页 |
| ·系统误差 | 第97-103页 |
| ·来自于双电子不变质量连续谱的不确定度 | 第98-99页 |
| ·拟合方法引入的系统不确定度 | 第99-103页 |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5页 |
| ·双电子不变质量连续谱 | 第103页 |
| ·直接虚光子 | 第103-115页 |
| ·直接虚光子与单举光子的比例 | 第103-109页 |
| ·直接虚光子的不变产额 | 第109-11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 ·总结 | 第115-116页 |
| ·展望 | 第116-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7页 |
| 论文和学术报告清单 | 第127-129页 |